宋代鄂州城市布局初探(8/9)
花堤街可以说是今天的武昌现存的最古老街道之一,至今仍是店铺与民居密集的街道。
南宋时,在鄂州城西南,长堤之外加筑了一道外堤,名曰“万金堤”
。
[关于该堤的修筑时间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在高宗绍兴(公元1131~1161年)间,如《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六《湖广二?
武昌府?
江夏县》“鹦鹉洲”
条,引《旧志》云:“城西南平湖门内有长堤,外有万金堤,宋政和、绍兴间所筑也,至今赖之。”
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三《水利?
江夏县》称:“堤三:……万金,在县西南长堤之,宋绍兴中大军筑之,建压江亭。”
清道光十一年敷文阁聚珍版重刊本。
一说认为是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的事,如《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景物》“万金堤”
条称:“在城西南隅,长堤之外,绍熙间役大军筑之,仍建压江亭其上。”
《大明一统志》卷五九《武昌府?
山川》“万金堤”
条亦采此说。
绍兴与绍熙相隔数十年,二说哪一种较为正确?
从《舆地纪胜》和《大明一统志》记载宋朝史实比《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诸书较为原始,也往往较为准确来看,似应以绍熙说为是。
]该堤在明代仍继续发挥作用,《方舆纪要》卷七六《湖广二?
武昌府?
江夏县》“鹦鹉洲”
条称:“城西南平湖门内有长堤,外有万金堤,……至今赖之。”
沿江沿湖的堤防,交通方便、地势高爽,随着堤防的增高、加宽以及质量的提高,堤防不仅成为交通要道,甚至是民居所在,沿线聚居了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
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十月,鄂州城火灾,加上“江风暴作”
,结果是“燔民居万余家”
,那些“结庐于堤、泊舰于岸者,焚溺无遗。”
[《文献通考》卷二九八《物异考四?
火灾》。
] “泊舰于岸”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流动型民居,居民多以水产捕捞为业,以舟船为居所,常年漂泊在江河湖面。
鄂州沿江这样的民居不在少数,汉阳知军黄榦就说过,“军城内外户口不下三千人家,又有船居四百只”
。
[《勉斋集》卷三○《申京湖制置司辨汉阳军籴米事》。
] 鄂州城外江面宽阔,港口繁忙,既供商船来往停泊,也供战船出江演练。
陆游初至鄂州时,泊舟于江边税务亭,只见“贾船客舫,不可胜计,御尾不绝者数里,自京口以西皆不及。”
[《入蜀记》第五,《渭南文集》卷四七,第2441页。
]数日后,他在江边“观大军敎习水战,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上设城壁楼橹,旗帜精明,金鼓鞺鞳,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观者数万人,实天下之壮观也。”
[《入蜀记》卷三,??
页。
] 城南三里有南浦,“其源出京首山,西入江,春冬涸歇,秋夏泛涨,商旅往来,皆于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曰南浦”
,[《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二《江南西道十?
鄂州》“南浦”
条。
]南宋时“谓之新开港”
。
[《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景物》。
] 在城西、城南方向与外界交通频繁的地方,有迎来送往的馆舍。
城西竹簰门外临江处有弥节亭,“又有皇华馆,在州治东南”
,“又南津馆,在望泽门外;迎仙馆,在城南”
;“匹练亭,在城东南五里何家洲”
,“以上皆舍也”
。
[《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景物》。
] 五、南草市的繁荣 宋代鄂州城的布局上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商业区与相应的居民区发生了空间转移,从城区以内转移到城外的南草市。
南草市在城南望泽门外,经广平桥与望泽门相连,[《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景物》“广平桥”
条。
]地当今武汉市武昌区西南鲇鱼套一带,东南通汤孙湖、清宁湖、纸房湖,水盛时,由三眼桥、孟家河、东湖坝通梁子湖,达樊口,水上交通十分方便。
最能说明南宋前期南草市之繁荣的典型资料有二种,一是陆游的《入蜀记》,二是范成大的《吴船录》,孝宗时陆、范二人先后经过鄂州时分别在城中停留一周左右,对南草市的繁荣有生动的描述。
《入蜀记》卷四:鄂州“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吴船录》卷下:“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
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閈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
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
其盛壮如此。”
同书同卷:“集南楼,……下临南市,邑屋鳞差”
。
《夷坚志》的记载也值得注意。
《志补》卷二五“李二婆”
条称: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市中大火,自北而南凡五里,延烧屋庐数千间,虽楼居土库亦不免”
。
根据以上文字及前述有关记载,可以对南宋前、中期的鄂州南草市作如下的复原: (1)南草市位于鄂州城南门外的鹦鹉洲前,上方是南楼,市街沿长堤向西偏南伸展,延袤达数里之长,南北向的跨度至少五里以上。
(2)南草市是重要的商贸港口,河运发达,商舶云集。
(3)南市民居稠密,人口密度很大,居民以经商贸易者为主。
(4)南草市与鄂州城合起来构成一个大规模的城市,成为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交通与商业中心。
南市商业兴盛,人口密集,又因中转商贸繁荣,露天堆积大量竹木类货物,易发火灾。
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十一月辛酉,鄂州南市火,暴风通夕,燔民舍千余家”
;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八月壬辰,鄂州外南市火,燔五百余家。”
[《文献通考》卷二九八《物异考四?
火灾》。
]在另一场大火中,南市“焚万室,客舟皆烬,溺死千计”
。
[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卷六三《中大夫秘阁修撰赐紫金鱼袋赵君善俊神道碑》,道光二十八年瀛塘别墅欧阳棨刊本。
]南市聚居人口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而且,接连几场大火引起了官府的警惕,知鄂州赵善俊“驰往视事,辟官舍,出仓粟,以待无所于归之人,弛竹木税,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
[《周益国文忠公集》卷六三《中大夫秘阁修撰赐紫金鱼袋赵君善俊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