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鄂州城市布局初探(7/9)
元朝沿用这种体制,至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独立建学。
[《湖广图经志书》卷二《武昌府?
学校》。
] 军营与州县儒学本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但在边事多兴的宋朝,二者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前述鄂州州学曾“废为营垒”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南宋时,鄂州是宋朝抗金的重镇,屯驻大批军队,营寨占地甚广,仅城东黄鹤山下一区,便达“东西十丈,南北倍差”
。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七九《鄂州社稷坛记》。
]在城东北七里,有游奕军寨。
[《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景物》“八叠院”
条。
]北宋时,鄂州东北有一名为白杨夹口的江边港口,南宋时成为一个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集镇,当地“居民及泊舟甚多,然大抵皆军人也。”
[《入蜀记》第四,《渭南文集》卷四六,第2440页。
]这种情形与鄂州城驻有大量军队正可互相应证。
四、民居、街市、港口及其它 由于地形的限制和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格局,鄂州城的西头主要是各级官署;沿着黄鹄山、自西向东展开的一线,除了官署,主要有学校、寺庙等文化、宗教类建筑;民居、街市等主要分布在城东、城北和城南的一些较为低平的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老城区难以容纳,民居与街市向城区以外东、南两个方向扩展的态势表现得较为突出;城西的沿江一带也成为交通、贸易繁盛,船只、人口密集的地区。
有关宋代鄂州民居的资料有限,迄今可知的是城内有旌忠坊、太平坊,[旌忠坊已如前述,太平坊见郑獬《郧溪集》卷二二《朱夫人墓志铭》:“夫人朱氏,……皇祐辛卯二月,以病卒于鄂州太平坊里第。”
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具体方位不详。
随着坊市制的瓦解,这些坊名只是普通的地名,明清以后,更常见的名称是“里”
、“巷”
。
南宋时,鄂州号称“今之巨镇”
,[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九《汉阳军新修学记》,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83年版,第141页。
]城内商业繁盛,出现了富商大贾,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鄂州富商武邦宁,启大肆,货缣帛,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
[洪迈:《夷坚志》支庚卷五“武女异疾”
条,中华书局校点本1981年版,第1174页。
]开设了热闹的夜市,号称“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
[范成大:《范石湖集·诗集》卷一九《鄂州南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1981年版,第274页。
]四方商贾云集,市容相当繁荣,“民居市肆,数里不绝,其间复有巷陌,往来憧憧如织”
。
[《入蜀记》第五,《渭南文集》卷四七,第2444页。
]鄂州城中人口众多,到宁宗嘉定以前即达到了十万户。
姜夔诗称“武昌十万家”
,[姜夔:《白石道人诗集》卷上《春日书怀四首》,??
本。
]戴复古诗说鄂州“江渚麟差十万家”
,[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一《鄂州南楼》,清嘉庆道光间临海宋氏刊本。
]虽非确指,但与实际情况相近。
汉阳知军黄榦也说“鄂州人口繁伙,为汉阳三十余倍”
,即约十万家。
[《勉斋集》卷三○《申京湖制置司辨汉阳军籴米事》。
]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十二月甲辰,鄂州火,至于乙巳,燔民居八百家,市井楼帘无存者。”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九八《物异考四?
火灾》,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版。
]人口众多,建筑密集,以至空地难寻,近城之处甚至找不到安葬死者的地方。
《夷坚志》乙集卷九“鄂州遗骸”
条称:“鄂州地狭而人众,故少葬埋之所,近城隙地,积骸重叠,多舆棺置其上,负土他处以掩之。
贫无力者,或稍经时月,濒于暴露,过者悯恻焉。
乾道八年,有以其事言于诸司,于是相率捐库钱付胜缘寺僧,治具焚瘗。
先揭榜衢路,许血肉自陈,为启圹甃甓,举而藏之,具书姓字于外。
如无主名者,则为归依佛宝,一切火化,投余骨于江。
其数不可胜计。”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民居与街市不断地向城外扩展。
城南望泽门外的“长街”
,成为一个重要的居民区。
《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景物》:“南湖,在望泽门外,周二十里,…外与江通。
长堤为限,长街贯其中,四旁居民蚁附。”
长堤与长街相伴,或者长堤即是长街,这种情形,在沿江城市并不罕见。
鄂州城面临大江,经常受到江水泛滥的威胁,修筑江堤是最主要的防灾措施。
北宋后期,在鄂州城西的平湖门外,修筑了一道拦江长堤,明清以后的多种志书中,屡次提到过这道江堤。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二《武昌府?
山川?
江夏》“长堤”
条:“在平湖门内。
《旧志》云,政和年间,江水泛溢,漂损城垣,知州陈邦光、县令李基筑堤以障水患,至今赖之。”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三《水利?
武昌府?
江夏县》,雍正《湖广通志》卷二○《水利志?
武昌府?
江夏县》“花堤”
条,《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六《湖广二?
武昌府?
江夏县》,《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职方典》卷一一一八《武昌府部?
关梁考》“花堤”
条,民国《湖北通志》卷三九《建置志十五?
堤防一》“各县古堤”
,《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三《江水?
章牍二》,《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五《江水?
工程一》等,有关文字略同。
]长堤又名“花堤”
,今天的武汉市武昌区尚有花堤街,位于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南,上起紫阳路,下至彭刘杨路,街名即因地当花堤故址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