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鄂州城市布局初探(4/9)
[《入蜀记》第四,《渭南文集》卷四六,第2441页。
]东衙有东圃,“旁有细履亭”
,“又有四景亭。”
转运司西衙,有广永亭,“在西漕衙黄鹄山之绝顶,西近楚观,下视江汉,故取其义云”
;有春阴亭,“旧名绿阴”
;又有凝香亭和皆被称作“横舟”
的西南二亭。
转运副使的衙署,有江汉亭,“因古城作亭榭,俯瞰江汉,景物最嘉。”
[《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景物》。
]张栻曾为此亭作记。
[张栻:《南轩集》卷一八《江汉亭说》,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又有半山亭、静春台。
属都统制司的楼阁,有压云亭、卷雪楼、卷雨楼及会景楼、赏心楼、楚江楼、清风楼等。
楼阁以外,鄂州城内还辟有若干园林,如城北的北园,城东的东圃。
北园“在总领所”
,东圃“在漕使东衙,旧名老圃,延袤百七十丈”
,是一处占地规模较大的园林。
[《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景物》。
] 城区之外的楼阁,主要有楚楼,“在南草市”
;压江亭,在城西南隅的长堤之外、万金堤上。
城南望泽门外有南湖,“周二十里,旧名赤栏湖,外与江通”
,[《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景物》。
]登高下瞰,湖面“荷叶弥望,中为桥,曰广平。
其上皆列肆,两旁有水阁极佳,但以卖酒不可往”
,[《入蜀记》第五,《渭南文集》卷四七,第2443页。
]这些水阁属于兼有游览观光与商业贩卖性质的亭阁。
城外东边另有东湖,“在城东四里,湖上有东园,为近城登览之胜。”
[《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景物》。
] 三、祠庙寺观与书院、军营 祭祀的最重要内容莫过于祀天地、山川、社稷。
鄂州有社稷坛,位于城东偏北处,“始在中军寨”
,“其地褊迫洿下,燎瘗无所”
,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度地更置”
,“得城东黄鹤山下废营地一区,东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礼画为四坛”
。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九《鄂州社稷坛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
] 其它各种祠庙寺观不少。
城中有开元寺,“在城南一里”
,“本梁邵陵王纶舍宅为寺”
,南宋时,开元寺中有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所铸铜钟,重达一万三千斤,并有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所铸铁佛。
明清以后,寺名改作铁佛寺。
[雍正《湖广通志》卷七八《古迹志?
武昌府江夏县》“铁佛寺”
条。
]城南一里还有灵竹寺,是传说中孝子孟宗哭母泣竹之地,绍兴间建孟孝感庙。
[《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古迹》。
贺铸《庆湖遗老诗集》卷八《江夏八咏》:“灵竹寺,相传孟宗故居也。”
罗愿《鄂州小集》附曹宏斋《鄂州太守存斋罗公愿传》:“淳熙十一年……鄂人绘像灵竹寺,孟宗泣竹处。”
《大明一统志》卷五九《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
祠庙》:“孟孝感庙,在府城东二里,祀吴孝子孟宗,宋绍兴间建,本朝迁武昌卫前。”
孟孝感庙或称“孟宗庙”
,《湖广图经志书》卷二《武昌府?
祠庙?
江夏》:“孟宗庙,在县东二里,祀囗孝子孟宗也。
宋绍兴间建。
本朝迁武昌卫堂北。
弘治初,知府冒政改建于大东门外白鹤山巅。”
] 多数寺庙建在城东门以外,其中最着盛名的两座,一是头陀寺,一是洪山寺。
头陀寺,“在清远门外黄鹄山上,宋大明五年建,自南齐王中作寺碑,遂为古今名刹”
[《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景物》。
],吸引了历代文人士子吟咏唱和,如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诗称:“头陀云外多僧气”
,[(清)王琦注:《李太白集注》卷一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84页。
]黄庭坚《头陀寺》诗云:“头陀全盛时,宫殿梯空级,城中望金碧,云外僧濈濈”
。
[《山谷诗集注》卷一八《古诗五十首》,第632页。
]南宋初年,“寺毁于兵火”
,[《入蜀记》第四,《渭南文集》卷四六,第2441页。
]“人亡经禅尽,屋破龙象泣”
。
[《山谷诗集注》卷一八《古诗五十首》,第641页。
]战争结束后,“汴僧舜广,住持三十年,兴葺略备”
,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所建著名的南齐王简栖碑,仍置“藏殿后”
。
[《入蜀记》第四,《渭南文集》卷四六,第2441页。
]头陀寺山顶有磨剑池,寺旁有读书堂。
[《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
古迹》。
] 洪山寺,在城外东面的洪山南麓。
“洪山,在江夏县东十里,旧名东山,唐大观中改今名。”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五八《武昌府》,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洪山寺因而又名“东山寺”
。
该寺由“唐宝历中善信禅师开山,宋制置使孟珙、都统张顺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