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王阳明的弟子们(1/2)
第七十四章 王阳明的弟子们 弟子们的恩怨归恩怨,而今他们聚集在一起,是有事情要谈的。
所以,留弟子们在外面等候。
而这些心学大佬们在一处凉亭中,不分宾主落座。
心学门人虽然多,但是有资格坐在这里的,不出两掌之数。
黄宗羲将心学一脉分得很细,但是那都是多年之后分的。
而今用后世的分法未必合适。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真的。
王阳明弟子之中,而今还在的人有,钱德洪,王畿,聂豹,罗洪先。
邹守益,等数位大佬。
当然了,并不是说,除却这些人,在世就没有王阳明的弟子了。
毕竟王阳明当年讲学的时候,前来听学的不少,列入门墙的也不少。
只是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现实,即便是王阳明的弟子,几十年后,自己没有什么作为。
大家也就忘记了。
毕竟王阳明也已经死去三十年了。
三十年的沧海桑田。
能留下来的人,绝对不仅仅只有王阳明弟子的标签了。
这些人之中,聂豹是老熟人了。
他曾经是周梦臣的上司,兵部尚书。
而今被严嵩赶下来。
也就专注于学术上了。
他本身也是心学之中大佬之一。
而钱德洪与王畿这两个人,如果看过王阳明一些著作的人,就一定知道有名的天泉问答,还有王阳明的四句教。
更知道,王阳明当时就是对这哪两个弟子来说,没错,就是这两位。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听上去好像是王阳明的心学宗旨,但是这四句就埋下了钱王两人分裂的根本。
天泉问答的时候,王阳明给这两个弟子,将这四句解释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四有说,四无说,说是对应上根人,与中下根人的教法。
但实际上,两个弟子多年之后回顾,对这一件事情只能理解自己这一部分,排斥对方那一部分的。
所以王畿与钱德洪就此分道扬镳。
王阳明对这两个弟子的态度,就知道。
这两人其实在王门之中,有衣钵弟子的地位。
虽然不能说比别的弟子都高出一头,但是影响力极大。
而在两人分道扬镳之后,两个人又有不同的做法。
王畿似乎为了说明自己乃是王阳明正统,到此讲学,并与同门辩驳。
可以说与在场这些师兄弟们都有过辩驳,不得不承认王畿辩才无双。
但是能驳倒别人,却未必能让对方臣服于他的学说之下。
甚至只能推得更远。
聂豹这些人就是与王畿有些不对付。
而钱德洪却不一样。
钱德洪藏于深山之中,甚至连弟子都不收几个。
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
就是整理王阳明的学问。
一方面整理王阳明的一生的著作与作品,书信等等,进行校对成集。
另外一方面启动一个浩大的工程,就是以王阳明的思想,为儒家十三经做注释。
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儒家十三经有多少就不说了。
单单说,这些注释,必须精准,要体现出水平来,还要在同样注释经书的其他疏注之中出彩。
或许有些不理解这样做的分量。
虽然王阳明在心学讲学上,体现出明代儒学的特点,那就是抛开四书五经,令立题目。
与之前儒家,我注六经,与宋代儒家六经注我,是有区别的。
但是钱德洪觉得这样是不完美的。
儒家正统还是在经学上。
科举考试也是要考经学的。
而心学如果一直流于讲学,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想登大雅之堂,成为朝廷官学。
总不能连一套完整的六经疏注都没有吧,倒是国家以心学作为考试标准的话,你一本标准答案都拿不出来?
这怎么能行?
所以钱德洪将自己剩下的生命,都投入这一件,他今生可能都看不见回报,将来也可能看不见回报的事情上了。
对于这一件事情,王畿也是很佩服的,他与钱德洪争论了一辈子,虽然没有从自己口中说过这位师兄弟的不是,但是在他却没有禁止自己弟子说钱德洪的学问,但知道钱德洪做的事情之后,王畿也是沉默良久,将自己写过一些注释,送给钱德洪让他参考。
因为钱德洪所做的事情,看似无用,却是关乎心学根基的大事。
罗洪先这一次出来,也是不容易,他作为王阳明的弟子,在官场上也是有过作为的,在嘉靖十八年,上书劝谏嘉靖修仙之事,被嘉靖夺了官职。
罗洪先就回到家中,安心读书,研究心学。
不过,他并不是仅仅研究心学,还是研究其他学问。
比如地理学。
他画出了中国第一部分省地图,也就是广舆图。
也是非常有名的。
甚至在大内都有收藏。
不过,而今他的广舆图已经被钦天监的地图所代替了。
而今大明最好的地图,就是杨无量所主持绘制的地图。
只是深藏在大内之中,等闲人不能看到。
罗洪先虽然不是官员了,但也不是等闲人。
他虽然没有亲眼看过这些地图,但是有所耳闻,这一次过来,不知道有几分是因为讲学,几分是因为周梦臣天下天文地理术算第一的名头。
邹守益更是江右心学的代表人物,不仅仅他是,在他之后,邹家更是数代人遵从心学。
可以说,明亡之后,心学落寂。
而邹家却是少有的依旧坚持心学的家族之一。
心学已经成为邹家的家学了。
而邹守益不仅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黄宗羲所言的江右心学,也就是王阳明门下最正宗的一脉。
他们这一脉在王阳明心学上发挥最少,传承最久。
至于聂豹虽然也是江西人,但是聂豹将心学与理学结合,提出了守寂之说,不管对与不对,已经不是心学的路数了。
这也是王畿看不管聂豹的重要原因。
当然了,在凉亭之中落座的,除却这些王阳明弟子之外,还有一名再传弟子。
不是别人,正是何心隐。
何心隐不是王阳明的弟子,而是王艮的弟子。
而何心隐而今这个席位,就是王艮的。
按理说王艮已经不在了。
何必留他的席位。
比如欧阳德,他活着的时候,也是心学之中的大佬,名声还在聂豹之上,但是而今人不在了,也没有要将他的席位留给弟子。
只能说,王艮的影响力太大了。
王艮与其他王阳明的弟子不同,用一句武侠小说的术语,就是王艮他是带技投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