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和南唐社会的命运(2/4)
这篇流传千古的墓志铭文,即使阴施“牵机药”
毒杀李烃的太宗赵光义,读后也深为感叹,告诫臣下,赞赏徐铉是不忘旧主的骨耿忠臣。
作为据有“三千里地山河”
的南唐国主,李煜的仁信在是突出的。
他对臣下的“宽宏”
,对百姓的“仁爱”
,应该说难能可贵。
他“以民为本”
,“施善政”
,则应当受到公正的品评。
李煜继位为第三代国主时,南唐已经国土被蚕食,北面称臣于宋,随时可能被吞并而亡国。
面对江山残破、国库日空、朝不虑夕的国家形势,李煜没有穷极搜刮、转嫁于民;国危民乱则多滥施酷刑,其结果反而加速政权灭亡,这已成一种规律。
李煜对此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他对刑狱相当慎重,每每亲自过问,极力反对酷刑。
这恐怕不能仅仅以李煜尊崇佛门、乐行善事来做解释的。
史称:“后主天性喜学问,……其论国事,每以富民为务,好生戒杀本其天性。”
(史虚白:《钓矶立谈》,中华书局1991年版。
)陆游《南唐书》亦载:“论决死刑,多从末减,有司固争,乃得少正,犹垂泣而后许之。
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
这种以皇帝国君身分直接问刑狱,甚至亲自去监狱释放在押囚犯的做法,招来大臣非议,中书侍郎韩熙载即面奏:“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内库钱三百万以资国用。”
[宋]陆游:《南唐书》卷3,《后主本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大臣敢于提出给皇帝处以罚款,这本身也说明了李煜运刑宽松。
正因为李煜力挽国势、实施“善政”
,所以南唐国才在宋朝已经建立之后,仍能以金陵(南京)为都城,维持十五年之久。
对此,历代学者儿有定论。
距李煜仅三十年的欧阳修在其《新五代史》中称赞李煜“天资纯孝”
。
清代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中也称赞李璟父子“无殃兆民,绝彝伦*之巨惹。
……生聚完,文教兴,犹然彼都人士之余风也”
。
作者:格羅索2009-4-506:29回复此发言 -------------------------------------------------------------------------------- 3[转]后主是个有为之君,惜乎时不我予,乃至身死国亡 李煜对待臣下宽宏平和,“南唐主颇留情乐府,监察御史张宪上疏曰:‘道路皆言以户部侍郎孟拱宸宅与教坊使袁承进。
昔高祖欲拜舞人安叱奴为散骑侍郎,举朝皆笑。
今虽不拜承进为侍郎,而赐以侍郎居宅,事亦相类矣。
’南唐主赐帛旌其敢言。”
李煜立小周后时,“燕群臣,韩熙载等皆赋诗以风,南唐主亦不之谴也。”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五,《宋纪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还称赞韩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第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史料载,李煜为杀潘佑之事,曾多次自责。
李煜怒杀了潘佑并监禁了附议潘佑的李平后,很快查明潘佑忠心,即刻痛恨不已,于是不但厚抚其家,而且语及潘佑之事往往停食投馈,并作感伤之文。
李璟曾几次更换继承人,并未打算立李煜。
但依次递补而继位的李煜却能“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
。
继位后没有出现宫廷斗争,与他能努力团结兄弟、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宽怀仁厚”
有关。
七弟李从善曾与大臣钟漠在李璟面前诬李煜“器轻志放,无人君之度”
。
“元宗殂,未御梓宫,从善辄从徐游求遗诏,游厉色拒之,至金陵,具以事闻,后主素友爱,略不以介意.
愈加辑睦,进封韩王”
。
[宋]陆游:《南唐书》卷3,《后主本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后李从善出使宋朝,被宋太祖扣为人质,“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第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
而“后主愈悲思,每凭高远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视”
。
“后主愈悲思,每凭高北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视。”
并作《却登高文》,内有“怆家难之如毁,萦离绪之郁陶。
陟彼冈兮跂予足,望复关兮睇予目”
之句。
马令的《南唐书》及《新五代史》等都有记载。
此后,他又写《谢新恩》等词怀念从善。
李煜身为帝王而有着某些普通人的“善良”
品德,这是很多人所未能理解的,其实,文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善”
字,李煜词作达到辉煌的程度,恰恰有他的善的一面深深打动着读者。
这里要说到一个问题,人们多指责李煜大肆理佛,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是南唐灭亡的原因之一,还以“宫中造佛有十余,出余钱募民及道士为僧,都城至万僧。
悉取给县官”
[宋]陆游:《南唐书》卷18,《浮图、契丹、高丽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等为例,举出劳民伤财之处。
然而凡是都有双面,正是由于他大力崇尚佛教,重纲常伦理,才使得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14,《唐家人传·:序》,中华书局1974年版。
之称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南唐成了例外。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李煜获得了民众一定的支持,南唐老臣而后退隐的名士史虚白,在《钓矶立谈》中谓后主:“好生戒杀,本其天性”
。
温和的执政方式正适合了五代十国时期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以致在金陵被围之时,军民上下一心,誓死保卫。
军校马承信、马承俊兄弟坚守东西二城门,奋战三昼夜,英勇壮烈牺牲。
而坚守南城门的将士也是力战抗敌,直到最后一人一马,全身血污不成人形,倒卧血泊,壮烈殉国。
除黄甫继勋外其它无一人叛国投敌。
如果李煜只是一个只顾大肆崇佛的无能昏庸之辈,那就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军民为其誓死效忠呢?
二、政治层面:有御臣之能 如果说能力的话,李煜无论政治外交,可能无法与其祖李昪相比,然而却绝不是昏庸之辈。
李煜继承南唐国主之位时,只是一个经济财政匮乏而又正面对着一代雄才赵匡胤统一全国之际,而正是他李煜在这种宋太祖“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的言论下,仍安稳地做了15年的君主,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作者:格羅索2009-4-506:29回复此发言 -------------------------------------------------------------------------------- 4[转]后主是个有为之君,惜乎时不我予,乃至身死国亡 刚刚即位之初,由于淮南战败和中主的去世,南唐朝野充斥着一种悲观颓丧的气氛,而李煜希望借助这些老臣的威望来重振人心,另一方面也是欲得到他们的支持,以确立自己的威信,因而礼下老臣,稳定了高层重心。
何敬洙军功累累,被授予“右卫上将军”
之衔,封芮国公。
“致仕,给全俸,第门列戟”
。
他去世时,“废朝三日,命枢密使中书侍郎朱巩持节,册赠鄂州大都督左卫上将军,谥威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