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李煜和南唐社会的命运(3/4)

[宋]陆游:《南唐书》卷6,《列传第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李煜下令废朝三日。

以示哀悼。

而对于在淮南战事中弃扬州化装逃跑的冯延鲁,李煜也重新给予礼遇,“尝宴内殿,后主亲酌酒赐之,饮固不尽,咏诗及索琴自鼓以侑之”

[宋]陆游:《南唐书》卷11,《冯延鲁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在南唐朝臣新旧交替之际,给予老臣足够的尊重,稳定了统治,安定了人心。

李煜启用在杨吴时代就投奔江南的韩熙载,是一大妙笔。

在李煜即位后,其担任了吏部侍郎之职,后任中书侍郎,百胜军节度使。

闽将林仁肇,也历任南唐镇南军节度使,宁**节度使,南都留守及南昌尹等职。

还重用皇甫赟之子皇甫继勋,官至神武统军都指挥使,担负了守护金陵的重任。

李煜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许多流落到南唐的人才纷纷发挥各自的才干,积极参与国政,对南唐的发展壮大无疑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在另一方面,李煜又注重当时土著势力的发展,臣中相当部分都是饱读经书的土著人。

潘佑“生而狷洁,闭门苦学,不交人事,文章议论,见推流辈,陈乔辈荐于元宗,起家秘书省正字,后主在东宫,开崇文馆以招贤,佑预其间。

及嗣位,迁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



([宋]陆游:《南唐书》卷13,《潘佑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 张洎,在中主时代就引起李璟的注意,而任清晖殿学士。

徐铉、徐锴兄弟学识广博,在南唐久负盛名。

在革除党争方面,李煜为政时一手扶北一手扶南,相互牵制,并以善纳谏稳定朝纲,其在位时还将为抑制相权设立澄心堂。

到后主后期,澄心堂已经成为南唐统治中枢。

三、经济层面:显济世之愿 李煜即位后,经济压力十分沉重。

由于李璟时期多次战争连绵,,南唐经济遭到破坏。

李煜即位后首先抓经济,主要措施有: (一)打击贪官、减免赋税他“大赦境内”

,“罢诸路屯田使,委所属令佐与常赋俱征”



[宋]马令:《南唐书》卷5,中华书局1985年版,墨海金壶本。

“郡屯田归州县,委所属宰簿与常赋俱征.

随所租入十分锡一,谓之‘率分’,以为禄廪,诸朱胶牙税亦然.

由是公无遗利,而屯田佃民绝公吏之挠刻,获安业焉”



这种打击贪官、减免赋税的政策,使南唐“公无遗利,而屯田佃民绝公吏之扰,刻获安业焉”



[宋]龙衮:《江南野史》卷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二)“李平改制”

为了改变经济窘境,一个叫李平的人出现在南唐的史册上。

“李平,本姓名曰杨讷,少为嵩山道士”

,他“请复井田法,造民籍,复造牛籍,课民种桑”

,后主本好古务农,“甚悦其言,使判司农寺”

,但是,李平在新法实行中急于成功,“施设无渐,人不以为便,后主亦中悔,罢之”



([宋]陆游:《南唐书》卷13,《列传第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改制,在复井田之法过程中,出现了强行买田者归还土地、制止土地买卖等一系列现象,在土地私有制业已深化和稳固、土地买卖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早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的情况下,这种逆历史发展潮流而动的做法,体现了封建政权与地主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斗争。

潘佑抑制兼并,令买者归还土地,首先是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因而遭到以“大臣与握兵者”

为代表的官僚地主集团的激烈*与反对,“为众所排”



[元]脱脱:《宋史》卷478,《南唐世家》,中华书局,1974年版。

在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中获得最大利益和起着主导作用的正是这些官僚地主。

“由是群情纷纷,以为坏法殃民者皆由平使。

乃先取平下大理,使收(潘)佑。

佑自刭,平缢于狱。”

[宋]陆游:《南唐书》卷13,《列传第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这一事件反映出,南唐时期土地买卖十分频繁,以致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到后主时已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需要理解的是,这件事本质上仍然反映了李煜的改革愿望,李煜是想通过重新调整土地、户口关系以扩大赋税来源,只是南唐的经济已经江河日下,企图重组经济关系以缓解国难,再高明的经济学家恐怕也难以改变。

作者:格羅索2009-4-506:29回复此发言 -------------------------------------------------------------------------------- 5[转]后主是个有为之君,惜乎时不我予,乃至身死国亡 (三)货币政策南唐后期通货膨胀,钱荒严重,原因除了铜荒,大户人家大量窖藏铜钱也是重要因素。

为使货币流通良性循环,李煜铸铁钱,民间就纷纷藏匿铜钱,商人们用十枚铢钱换一铜钱,出现劣币驱逐好币的现象。

此事记载在陆游的《南唐书》中:“干德二年春三月,行铁钱,每十钱以铁钱六,权铜钱四而行,其后铜钱遂废,民间止用铁钱。

末年,铜钱一直铁钱十。

比国亡,诸郡所积铜钱六十七万缗。”

[宋]陆游:《南唐书》卷3,《后主本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在有关南唐的史料中,正面记载李煜经济上成就的内容不多,但很多侧面却也反映了李煜的治绩。

譬如在手工业方面,南唐的纺织业、印染业、制茶、造纸、晒盐、金银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

不仅产量高,而且工艺精细,涌现出许多名产上品。

如:澄心堂纸,龙尾砚,李廷珪墨等等,各具特色,为世人所喜爱。

大都在李煜时期形成品牌效应。

虽然战争还存在,但经济来往却始终还是存在的,其它国如此,南唐更如此,南唐出产茶叶、丝绸、瓷器这些都是我国传统的出国商品,对海外商人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李煜次子仲宣年仅四岁时,“一日戏佛像前,有大琉璃为猫触坠地,划然作声,仲宣因惊得疾,竟卒”



[宋]陆游:《南唐书》卷16,《后妃诸王传·:仲宣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这种大宝珠,或称琉璃灯,就有可能是来自海外的玻璃制品。

由此可见,南唐人日常生活,特别是宫廷显贵的生活与正常的海外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北宋发兵进攻时,南唐能够抵抗一年多,就说明南唐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国家还是有相当强大的实力,如果李煜不是励精图治,尽量发展南唐经济,南唐就不会只抵抗一年就落个国亡君被俘的惨痛结局。

此外,宋初江淮漕运额骤增至每年400万石,比唐代最高年额增加近一倍,比唐代后期增加近十倍。

说明李煜管理下的江淮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南唐农业丰收而兵食有余,对宋代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应当指出,李煜处于南唐最困难的时期,许多历史记载反映了赋税加重、社会凋敝的事实,过分拔高李煜在经济上的所为,显然是不客观也是不正确的。

(四)拒宋层面:行抵抗之实 说到李煜面对北宋的军事进攻时,几乎是众口一辞地说他困守金陵束手无策,兵临城下还全然不知,城破之时尚在听僧人讲经,终至肉袒出降,其情景与隋灭陈之日陈后主坐以待毙惊人相似。

对此,我们赞同许春在先生在《为李后主一辩》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18卷,第1期,第58-63页。

一文中从两个方面所作的反驳: 首先,从战略上看。

《续资治通鉴》说:“初,陈乔、张洎为江南国主谋,请所在坚壁以老宋师。

宋师入其境,国主弗忧也”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这表明李煜是以坚壁固守城池来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作为这场战争的指导思想的。

这从当时宋与南唐的兵力强弱悬殊来看,既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

因为对宋军来说利在速决,对南唐来说则是利在持久。

既然无法阻止宋军渡江南下,.

又无实力全而防御与之捉对抗衡,因而采取“坚壁以老宋师”

的谋略是正确的也是取得了一定实效的。

正是李煜有了这样的总体谋划并有所布置,所以宋军入境时他并不惊慌失措,这与“事先全不知道”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