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乎明君乎 ——孟昶形象问题的史源学思考(4/7)
[6] 第二,北宋特别是其前期,反宋者往往假托孟氏之后以相号召。
北宋平定后蜀当年即乾德三年(965)三月,反宋蜀兵“众至十余万,自号兴国军”
,推后蜀文州刺史全师雄为帅,全师雄“自号兴蜀大王”
。
[7]所谓“兴国”
、“兴蜀”
,借助后蜀亡灵,试图重建蜀国的意图十分明显。
30年后,李顺除自号“大蜀王”
外,更自称孟氏之后。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记述蜀地传言:“李顺者,孟大王之遗孤。”
“(王)小皤战死,众推(李)顺为主,下令复姓孟。”
“故蜀人惑而从之。”
吴天墀先生依据毕沅《续资治通鉴》“考异”
,指出:“把李顺说成是‘孟大王之遗孤’,自系陈胜、吴广‘诈称扶苏之故智’。”
[8]毕沅还说:“此蜀人怀孟氏旧恩而为此言。”
[9]甚至直到宋徽宗初年,蜀地士人赵谂等“同谋借姓孟起兵,以从蜀人之属望。”
[10]足见,孟昶在蜀地号召力之大,蜀地民众对他怀念之深。
在蜀地民众眼里,孟昶并非昏君,而是一位较为贤明的“偏霸之君”
。
[1]《五国故事》卷下。
[2]《蜀梼杌校笺》卷4《后蜀后主》。
[3]《实宾录》卷3《世修降表李家》。
[4]关于蜀王滩,直至近世仍有记载。
涂长发修、王昌年篡《嘉庆眉州属志》卷2《山川》载:“哭王滩,治东南,后蜀孟昶降宋入朝,舟过此,国人送之而哭,因名”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39册第25页,巴蜀书社1992年版)。
王铭新等修《民国眉山县志》卷1《地理志·山川》称:“蜀王滩,见旧志,今江道迁徙,失其处”
(第39册第487页)。
[5]《十国春秋》卷49《后蜀二·后主本纪》。
[6]杨锐:《杨叔峤先生诗文集·诗集》卷上《后蜀杂事》,续修四库丛书本。
[7]洪业等编:《琬琰集删存》卷3《王中书全斌传(实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吴天墀:《水神崇奉与王小波、李顺起义》,邓广铭、徐规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1984年年会编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9]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7淳化四年十二月戊申“考异”
,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10]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巻26崇宁元年二月“赵谂伏诛”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四、有比较才有鉴别 北宋前期蜀地民众如此拥戴和怀念孟昶,是将北宋与后蜀相比较之后所作出的判断,是对北宋朝廷的极度不满情绪的自然流露。
而其原因则在于北宋前期朝廷在蜀地的政策失误和对问题的处置失当。
正是朝廷的一错再错,使蜀地民众对后蜀和孟昶充满怀念之情。
宋初在蜀弊政甚多,[1]这里仅简略列举以下数种。
一是入蜀宋军的暴行。
宋太祖将“乾德伐蜀之役”
称为“兴师伐罪”
[2]之征,其实,王全斌等率领的入蜀宋军军纪败坏,暴行不断。
如杀降,仅平蜀当年二月十九,一天之内,“王全斌杀蜀降兵二万七千人于成都”
。
[3]又如残忍,“有大校割民妻乳而杀之”
,宋太祖得知此事,也不禁哀息:“妇人何罪?
而残忍至此!”
[4]诸如此类,罄竹难书。
史载:王全斌等在蜀“昼夜宴饮,不恤军事”
,“部下渔夺货财,蜀人苦之。”
[5]“蜀军愤怨,人人思乱。”
[6]宋太祖不得不将王全斌等贬官,承认入蜀宋军“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
[7]对于宋军的暴行,如今确实可以视为统一的代价。
但当年深受其害的蜀地民众则无法忍受。
前面讲到的蜀人泣别孟昶的送行活动正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抗议宋军暴行的群众运动,以全师雄兴国军为代表的反宋兵变、民变则是当时蜀地人心向背的具体体现。
《宋史·太祖本纪二》称:乾德三年三月,“两川‘贼’群起。”
蜀地反宋事件,风起云涌。
仅《锦里耆旧传》卷4便载:乾德三年四月,“陵州(治今四川仁寿)‘贼’袁廷裕反,资州(治今四川资中)黄承浦、普州(治今四川安岳)刘泽时人号之刘硬弓、昌州(治今重庆大足)赵令等反,各据本州,与全师雄应接,所在州郡,道路不通。
又嘉州(治今四川乐山)马承逸反,屯犍为山,进攻州城。”
二是孟昶个人的遭遇。
孟昶“至汴京,改封秦国公,越七日薨,”
[8]享年仅47岁。
他死因不明,很值得怀疑。
其母李氏“因不食,数日卒”
,据说她死时曾谴责其子:“汝不能死社稷,贪生以至今日。”
[9]其实她何尝不是以死抗争!
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入备后宫”
,[10]甚至还有被晋王赵光义射死的传闻。
蔡绦《铁围山丛谈》卷6载:“国朝降下西蜀,而花蕊夫人又随昶归中国。
昶至且十日,则召花蕊夫人入宫中,而昶遂死。
昌陵后亦惑之。”
“太宗在晋邸时,数数谏昌陵(指宋太祖),而未果去。
一日,兄弟相与猎苑中,花蕊夫人在侧,晋邸方调弓矢引满,政拟射走兽,忽回射花蕊夫人,一箭而死。”
蜀人对孟昶的悲惨结局不免十分同情。
三是平调蜀地的财富。
宋朝在蜀地不仅屠戮,而且掠夺。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3《下蜀辎重百里不绝》称:“王师下蜀时,护送孟昶血属辎重之众,百里不绝,至京师犹然。”
并引用时人李度的诗句:“全家离锦里,五月下瞿塘。
绣服青娥女,雕鞍白面郎。
累累轻重富,杳杳路岐长。”
这些“累累辎重”
并非供孟昶一家享用,而是最终归北宋朝廷所有。
此后,宋朝又将财物源源不断,水陆兼运,运往开封。
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3《太宗平李顺》载:“蜀土富饶,丝绵绮号官天下。
孟氏割据,府库充溢。
及王师平蜀,其重货铜布,载自三峡,轻货绞縠,即设传置,发卒负担,每四十卒为一纲,号为日进。
不数十年,孟氏所储,悉归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