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乎明君乎 ——孟昶形象问题的史源学思考(5/7)
如果说屠杀蜀地军民,罪在王全斌等,朝廷只是用人不当,那么平调蜀地财富,宋太祖责无旁贷。
他说:“中国自五代已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
[11]很清楚,他先取巴蜀是要将蜀地作为支持其平定全国的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补给地。
四是进行新的榨取。
宋太祖平定后蜀之初,多次下诏废除后蜀苛政。
如乾德四年二月《蠲放西川诸州夏税诏》称:“收复以来,屡免租赋,尚恐凋弊之俗,耕稼未全,更议蠲除,俾令安缉。
今年夏税并沿征等,并蠲其半,无者全放。”
[12]然而这一系列诏令大多口惠而实不至。
有关北宋平蜀之初的举措,史书中的记载多有不实之处。
如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乾德三年二月“赦西蜀”
曰:“赐师所过租,除科役赋调之无名者,赈贫乏,赦群‘盗’,访贤才,叙官吏,蜀人以安。”
不必旁征博引,同书卷4淳化四年(993)二月“蜀盗王小波攻掠诸县”
的记载已对上述说法作了有力的反驳:“蜀地饶富,孟氏割据,府库益以充溢。
及王师平蜀,孟氏所储悉归内府。
而言事者竞起功利,成都常赋外,更置博买务。
诸郡课民织作,禁商旅,不得私市布帛,司计之吏析及秋毫。
蜀地狭民稠,耕作不足以给,益以贫困。
兼并者复籴贱贩贵,以夺其利。”
此外,北宋前期,朝廷在蜀地实行重税政策。
如商税,马端临指出:“天下商税,惟四蜀独重。
虽夔、戎间小垒,其数亦倍蓰于内地之壮郡。”
其原因据说在于蜀地使用铁钱:“四蜀所纳皆铁钱,十才及铜钱之一,则数目虽多,而所取亦未为甚重。”
但马端临在考证后,肯定蜀地商税“元额偏重”
。
[13]由于朝廷的压榨,蜀地反宋事件延绵不绝。
除王小波、李顺之变而外,还有刘旰兵变(997)、王均兵变(999-1000)等等。
于是,北宋前期始终是蜀地的多事之秋,蜀地在北宋前期始终是个不稳定的地区。
五是吏治败坏。
蜀地的民变、兵变不断,与这里吏治败坏关系极大。
蜀地桃符诗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14]以长春为圣节名的宋太祖所任命的首任知益州(治今四川成都)是参知政事吕余庆。
需要指出的是,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载:“吕余庆出守,太祖谕曰:‘蜀人思孟昶不忘。
卿官成都,凡昶所榷税食饮之物,皆宜罢。
’余庆奉诏除之,蜀人始欣然,不复思故主矣。”
其中,蜀人“欣然”
云云,系小说家言,并非事实。
《宋史·吕余庆传》仅称:入蜀“军士恃功骄恣”
,“有军校被酒持刃,夺贾人物,余庆立捕斩之以狥。
军中畏伏,民用按堵。”
如此而已,并无蜀人“不复思故主”
等过分夸张之语。
不可否认,宋太祖“尤严贪墨之罪”
,[15]当时“受赃弃市者多矣。”
[16]然而宋初在蜀地、岭南等偏远地区,使用“负罪之人”
为官。
这些“负罪之人,多非良善,贪残凶暴,无所不至。”
“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
[17]因此,北宋前期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员肆无忌惮,“不法者百数”
。
[18]如淳化年间,知成都府吴元载“颇尚苛察,民有犯法者,虽细罪不能容,又禁民游宴行乐,人用胥怨。”
[19]彭山(今属四川)县令齐元振“贪暴,民尤苦之。”
民众起而“杀元振,剖其腹,实以钱刀。”
[20]其民愤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人曾质问:“向使无加赋之苦,得循良抚绥之,安有此乱?”
并感叹道:“聚敛之为害如此,可不戒哉!”
[21] 六是歧视蜀人。
宋初蜀地动乱不止,责任分明在于朝廷。
但是宋初统治集团并不反省其在蜀政策,反而无端指责“蜀人好乱”
、“蜀人多变”
,并“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22]朝廷对蜀人歧视颇深,对蜀地防范颇严。
诸如不许“蜀人官属”
,尤其不能任要职,如“不得通判州事”
。
[23]又如限制蜀地解额,以致蜀地解额“绝少”
。
[24]所谓解额,简而言之,即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数额。
最突出的事例是在蜀地“毁城隍,销兵甲”
,以致“两川惟陵、梓(即今四川三台)、眉、遂(即今四川遂宁)有城可守”
,其它城市“名为郡城,荡若平地。”
[25]“蜀人好乱”
之说相当偏颇,京东士人王辟之就不赞同。
他说:“世以蜀人好乱”
,其实作乱者“率非土人”
。
[26]对于此说,蜀地士人更是深表不满:“蜀中之叛,非蜀人为之也,皆朝廷所委用之臣所为也。”
[27]因写下《蚕妇》诗而知名于世的郫县(今属四川成都)籍士人张俞一再反驳道:“甲午之乱,[28]非蜀之罪也,非岁之罪也,乃官政欺懦,而经制坏败之罪也。”
[29]“诏令不布,王泽不流,于是三盗乘而互乱,(李)顺、(王)均、(刘)旰也。
则非蜀之罪,奸臣之罪也。”
[30]于是,包括士人在内的蜀地民众在感情上与朝廷更加对立,某些士人甚至采取与朝廷不合作的态度。
如张俞(又作张愈)便选择了隐逸之路,隐居于青城山白云溪,有“白云先生”
之称。
[31]蜀地士人与朝廷情绪对立,正是宋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
[32]的重要原因之一。
阅读有关北宋文献,不难发现,在蜀人口中、在蜀士笔下,后蜀一派繁荣景象。
诸如“蜀中百姓富庶”
,“蜀中久安,赋役俱省,半米三钱”
[33]之类,赞美之词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