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李煜的(2/3)

;或亲题画人姓名,或有押字,或为歌诗杂言。

又有织成大回鸾、小回鸾、云鹤、练鹊、墨锦褾饰,提头多用织成绦带,签贴多用黄经纸,背后多书监装背人姓名及所较品第。”

最后交给后宫保仪、一位妙于书札的才女黄氏来统一收藏和保管。

李煜还令翰林学士徐铉将内府收藏的所有历代书法名家的墨迹编次摹勒精拓,所有拓本命名为《升元法帖》。

从南唐独创并盛名于世的廷珪墨、澄心堂纸看,此拓本必定极为精美,无论淡拓、浓拓、蝉翼拓诸法,都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可惜,这些拓本早已不传于世了。

宋人邵博说,他曾搜求到南唐建业文房藏书《阁中集》,见该书第九十一卷的《画目》中,记有上品99种,中品33种,下品139种。

其中有贵重名画《江乡春夏景山水》、《山行摘瓜图》、《蕃王放簇帐》、《卢思道朔方行》、《月令风俗图》、《杨妃使雪衣女乱双陆图》、《猫》等。

仅据《邵氏闻见后录》即可见一斑,亦可想见其当初广求之不易。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阁中集》究竟有几卷,已无可寻,已知的九十一卷中,其余各卷的上、中、下品品目究竟怎样,也不可知。

但从这仅存的一卷中,却可知当年建业文房收藏图籍文献的盛况。

怪不得人们要称李煜“收藏之富、笔砚之精,冠绝一时”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南唐二主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页。

李煜对书画名作收藏的兴趣,得益于对书画的钟爱。

徐弦在《骑省集》二十九《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中说。

他“洞晓音律,精别雅郑”

,他工书、善画,尤精鉴赏。

他对书法创作及鉴赏有很深的造诣。

《清异录》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又云:“后主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

世谓‘撮襟书。”

他不仅独创“金错刀”

及“撮襟书”

体,书学柳公权体也颇见功力。

他曾传授发韧于卫铄、成就于钟繇、王羲之的“拨镫法”

,并续羊欣的《笔陈图》。

李煜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作有两篇专论书法的文章传世,一篇是《书述》,另一篇是《书评》。

这两篇阐述书法和品评历代书法家书艺的作品,持论精当,文笔流畅,实为一代大才的佳作,堪称我国书法宝库的珍品。

在《书述》中,他对累世相传的书法基本要领的归纳和披露,特别是关于书法风格因人的壮老而不同以及功用殊异的论述,更是独具慧眼,发人所未发,为历代书家所不企及。

这对于弘扬我国的书法艺术,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在《书评》中,李煜又以一代书法大家高超的鉴赏力,对王羲之以后的几位书法名家逐一作了自视公允的评价。

从中可以看出唐代诸家当时均师“书圣”

王羲之,且各有取舍地继承了王氏书法艺术某一方面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这种溯源分流、切中肯萦的评析,表明李煜对书法一道功力深厚,书法理论造诣颇深,是一位有真知灼见的书法评论家。

李煜善画。

沈括《梦溪笔谈》云:“江南府库中书画至多:诸书画中时有李后主题跋,然未尝题书画人姓名,惟钟隐画皆后主亲笔题‘钟隐笔’三字。

后主善画,尤工翎毛,或言凡言‘钟隐笔’者,皆后主自画。”

米芾《画史》称李重光“花清丽可爱”

:《太平清话》云“后主善墨竹”



《黄山谷集》云:“世传江南后主作竹,自根至梢,一一钩勒,谓之铁钩锁。”

[宋]黄庭坚.

:《黄山谷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后主才识清赠,书画兼精夕尝观所画林木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

他于花鸟、人物、山水均能精擅,于墨竹尤有独创。

据《宣和画谱》载,当时御府就藏有李煜的九幅画,如“自在观音象”

、“云龙风虎图”

、“柘竹霜禽图”

、“柘枝寒禽图”

、“秋枝披霜图”

、“写生鹤鹑图”

及竹禽、棘雀、色竹图各一。

对书画的独钟和较高的造诣,使他的收藏品味也更“远过常流,高出意外”

了。

3、搜求曲谱。

书画而外,李煜还着意搜求古今各类名家曲谱。

盛唐时名噪天下的《霓裳羽衣曲》,“乱离之后,绝不复传”

,后来残谱流到南唐。

马令《南唐书》记载:“唐之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曲。

催乱师旷,其音遂绝。

后主独得其谱。”

陆游的《南唐书·:后妃诸王列传》也记载了此事:“故盛唐时,《霓裳羽衣》最为大曲。

乱离之后,绝不复传。

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

于是,开元、天宝之遗音,复传于世。”

[宋])陆游:《南唐书》第16,《后妃诸王第十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霓裳羽衣曲》世无谱,好事者每惜之。”

《江表志》载周后独能接谱求之。

《霓裳羽衣曲》是礼赞大唐帝国开元、天宝盛世的太平法曲。

自盛唐开始,流行于宫中。

后来此曲步出京师帝室,流布四方,各地节镇也可排演。

不幸“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在安史之乱的踏踏马蹄中,这支宫廷乐舞从此湮没。

事实上,自文宗宣宗以后,晚唐时曾经演奏《霓裳羽衣曲》的记载,己然极少见了。

在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诗句中,虽可发现“霓裳”

一语,但多是对开元盛世之回忆时言及,或是单纯地以乐曲之名作比喻而已。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此曲几近绝响,乐谱也飘散损毁几无可寻。

但李煜却“独得其谱”

,足见其搜求之功。

4、修整、校勘、编秩。

李煜不仅搜寻珍藏裱装书籍曲谱等文献资料,而且还着力于修整、校勘、编秩,注重所藏文献的精到完备,与同时代的一些政权仅只注重收藏大不相同,这也使他高出了当时的文献收藏象之列,独具特色。

更值得一书的是,他还曾努力补缀残缺曲谱,再现原曲完美的魅力。

他并不以收藏珍贵的《霓裳羽衣曲》残谱为满足,而是致力于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怎得几回闻”

的大曲进行再度补缀、重现。

他曾将残谱交给善弹琵琶的乐工曹生,令其补缺,可惜曹生按谱粗得其声,而未尽善。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