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烈火烹油(2/3)
“莫动。”
苏宁按住他肩膀,“你是大明柱石,我是百姓公仆。
今日我不救你,明日谁来护这江山?”
正月廿六,好消息接连传来:景颇、佤、傣三族联合出击,焚毁缅军运粮船十七艘,切断其补给线;同时,云南都指挥使司副使率援军五千自曲靖出发,预计七日内抵达。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腾冲百姓在城破后并未逃散,反而组织义勇,藏身巷陌,夜袭敌营,斩首百余。
有老妇点燃自家草屋,引敌军入伏,与敌同归于尽。
一时间,“宁死不降”
之声响彻滇西。
苏宁闻讯,久久伫立城楼,眺望远方群山。
“这才是真正的防线。”
他轻声道,“不在城墙,不在刀枪,而在人心。”
二月初一,缅军因粮尽撤退,腾冲光复。
消息传回金陵,举国震动。
太子朱标第三次上奏,请封苏宁“镇国公”
,掌天下财赋民政,协理军机。
这一次,朱元璋终于开口:“准奏,但爵位暂缓,待其返京面圣后再议。”
宫中暗流汹涌。
有宦官传言,皇帝已命刑部彻查“明通商行是否逾制营私”
,并密令东厂监视孝陵书院一举一动。
然与此同时,户部尚书悄然致信周先生,愿将次子送入明通高学部就读,只求“习得账法实务”
。
苏宁尚在云南,对此一无所知。
他正主持一场特殊的会议??
地点设在腾冲废墟之上,参会者包括 surviving 边军将领、地方官员、土司首领、医学生代表及平民百姓百余人。
会上,他宣布三项新政: 其一,设立“西南边防互助联盟”
,由明通提供武器维修、通信设备与战术培训,各土司轮流戍边,互为支援; 其二,创办“战地医学院”
,以此次救治经验为基础,编写《外伤急救手册》《高原疾病防治指南》,并向全国免费发放; 其三,启动“以工代赈”
计划,在滇西修建十条灌溉渠、五座石桥、两所医院,招募流民劳作,每日付银八钱,供食三餐。
“我们不靠赏赐活着,我们靠劳动赢得尊严。”
苏宁站在断墙上高声宣告,“从此以后,这里不再只是战场,更要成为示范区??
证明穷山恶水也能开出文明之花!”
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返程途中,苏宁收到一封来自北平的密信。
拆开一看,竟是刘观亲笔: > “皇孙南行万里,救民于水火,令人敬佩。
然天下未定,人心易乱。
某虽愚钝,亦知大势所趋。
若蒙不弃,愿为内应,共扶社稷。”
苏宁凝视良久,提笔批注八字:“清心醒神,静思宜久”
,原信封回。
马和问:“此人可信?”
“未必。”
苏宁微笑,“但他怕了。
怕我得民心,怕燕王败亡,怕将来清算。
恐惧比忠诚更好用。”
三月初三,车队抵京。
百姓夹道相迎,手持香烛,称其为“活菩萨”
。
三千学子齐聚孝陵广场,齐诵《实效论》: > “不尚空谈,惟求实功; > 不媚权贵,惟念苍生; > 不惧风雨,惟守初心。”
苏宁缓步登台,未言己功,反述腾冲老妇舍身焚敌之事,语至动情处,泪洒当场。
“诸君记住,”
他声音沙哑却坚定,“历史不是由帝王将相写成的。
它是由每一个在黑暗中点燃火把的人,一笔一划刻下的。”
当晚,皇宫遣使召见。
乾清宫内,朱元璋独坐龙椅,面前摊开着整整一箱明通简册??
从第一月盈利三百两,到如今遍及十六省、拥有十万员工、年利百万两的庞大规模。
“你可知,历代商人富可敌国者,有几个善终?”
皇帝缓缓开口,声音低沉。
“知道。”
苏宁跪拜,“吕不韦、沈万三、胡雪岩……皆因触碰权力核心而覆灭。”
“那你为何还要建学堂、养私兵、通军需、联藩属?”
“因为我不是商人。”
苏宁抬头,目光清澈,“我是改革者。
商行只是工具,学堂才是根基,民心才是军队。
儿臣所做一切,只为证明一件事??
天下可以不一样。”
朱元璋久久不语,忽然起身,走到窗前推开殿门。
夜风涌入,吹动满室纸页翻飞。
“标儿说得对。”
他背对着苏宁,“你比我想象的,更像我年轻时的样子。”
片刻后,他回头:“明日早朝,我将宣布:设立‘明通总局’,统管全国教育、医疗、赈济事务,直属太子府辖。
你任总办大臣,秩比尚书,可直达天听。”
苏宁叩首:“谢陛下信任。”
“别谢得太早。”
朱元璋冷冷道,“我给你舞台,也给你敌人。
满朝文武,多少人视你为异类?
燕王虎视眈眈,晋王蠢蠢欲动,就连你父亲,也在担心你走得太快太远。”
“我知道。”
苏宁平静回答,“但变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
它需要代价,也需要勇气。
只要方向没错,哪怕千夫所指,我也要走下去。”
皇帝深深看了他一眼:“你不怕死?”
“怕。”
苏宁坦然,“但我更怕看着无数人因无知、贫穷、疾病而死去,却什么都不做。”
朱元璋沉默良久,终是轻叹一声:“去吧。
明日之后,你的路,只会更难。
但记住??”
他指向殿外星空,“朕看得见你,百姓也看得见你。
只要你还走在阳光下,就没人能真正把你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