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吴王的声音(3/3)
但老臣知道,军中将士子弟在孝陵学堂学得的本事,都是实实在在的。
老臣以为,吴王此议,利国利民!”
几位武将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形成文武对峙之势。
此时还只是翰林学士的方孝孺突然跪地痛哭:“陛下!
若行此制,则天下学子将不再读圣贤书,千年道统将毁于一旦!
请以死谏!”
朱元璋面色阴沉,看向一直沉默的太子:“标儿,你怎么看?”
朱标犹豫片刻,谨慎答道:“儿臣以为,允通所虑不无道理。
但改制之事关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就在僵持之际,苏宁再次开口:“皇爷爷,孙儿还有一议。
大学毕业生可参加吏部考试,合格者从胥吏做起,凭政绩升迁。
如此可解决胥吏世袭,把持政务之弊。”
“荒谬!”
吏部尚书大声反对,“读书人岂能与胥吏为伍!”
“为何不能?”
苏宁反问,“通晓实务方能治理天下。
若连胥吏之事都不懂,如何为官?”
朝会不欢而散。
但这场争论才刚刚开始。
随后数日,弹劾苏宁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入通政司。
文官们不仅反对学制改革,更要求取缔孝陵学堂。
“陛下,孝陵学堂教授奇技淫巧,蛊惑人心,实为祸乱之源!”
“吴王年幼,被奸人蒙蔽,请陛下明察!”
更有人将矛头指向苏宁的出身:“听闻孝陵学堂教材多出自吴王之手。
十一岁孩童,安能著书立说?
此中必有妖孽!”
面对这些攻击,苏宁在下次朝会上做出了强硬回应。
“诸位说孝陵学堂离经叛道,”
苏宁取出一本厚厚的账册,“那请解释一下,为何去岁各地孝陵学堂毕业生,在治理水患,改良农具等方面,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他转向朱元璋:“皇爷爷,孙儿请求在朝堂上进行一场比试。
让国子监监生与孝陵学堂毕业生,就实际政务处理一较高下。”
这个提议让文官们面面相觑。
任亨泰硬着头皮道:“不可!
圣学之道,岂是儿戏比试所能衡量?”
“既然圣学如此高明,”
苏宁冷笑,“为何不敢应战?”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朱元璋终于发话:“都给朕住口!”
老皇帝站起身,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学制之事,朕自有决断。
退朝!”
回到谨身殿,朱元璋将苏宁单独留下。
“允?
,你可知今日之举,已经得罪了天下读书人?”
苏宁坦然道:“孙儿知道。
但孙儿更知道,若不大胆改革,大明终将落后于时代。”
朱元璋沉默良久,突然问:“你那些学问,究竟从何而来?”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直接问出这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苏宁早有准备:“回皇爷爷,孙儿不是早在洪武十五年就坦白了吗?
这些道理可都是皇祖母在梦中传授。”
提到马皇后,朱元璋的神色柔和了些许。
“你皇祖母确实与众不同。”
他长叹一声,“但这改革太过激进,朕不能立即推行。”
“孙儿明白。”
苏宁躬身道,“但请皇爷爷给孙儿一个机会,在南京先行试点。”
"**......"
“有些事情,你这位开国皇帝不愿意做,后世之君可就更加没有能力了。”
三日后,朱元璋下旨:准许在应天府试行新学制,但科举制度不变。
成立大明应天学院和大明皇家军事学院两所大学,并且在应天和全大明的孝陵学堂招收学员。
同时,准许大学毕业生参加吏部特设考试。
这道旨意虽然打了折扣,但仍然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
文官们虽然不满,但见皇帝心意已决,也只能暂时偃旗息鼓。
然而,这场学制之争的影响远未结束。
各地书院纷纷上书反对,甚至有士子聚集在南京城抗议。
“殿下,现在形势对您很不利。”
马和担忧地报告,“听说有些文官正在联络藩王,想要共同施压。”
苏宁站在吴王府的高楼上,望着远处聚集的士子,语气坚定:“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会平坦。
但他们越是这样激烈反对,越证明我们做的是对的。”
“可是这样做又何必呢?”
“你不懂!
明明看到面前是悬崖峭壁,我也有不得不跳下去的决心。”
" “马和,别想太多!
做好交代给你的事情就行了,本王是绝对不可能是失败的。”
“是!
殿下。”
这时,一份来自北平的密报引起了他的注意。
燕王朱棣上书,表示支持学制改革,认为应该“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
“四叔这一手,玩得漂亮啊!”
苏宁冷笑,“既向皇爷爷示好,又给文官们上眼药。”
学制改革的战火,已经从朝堂蔓延到了整个大明。
而这场文化领域的较量,将决定这个古老帝国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