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吴王的声音(2/3)
苏宁与淮西勋贵关系太近,若是继位,恐怕难以驾驭那些骄兵悍将。
与此同时,苏宁的表现也引起了其他藩王的警觉。
燕王府内,朱棣看着最新从南京传来的消息,脸色凝重:“这个允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厉害。”
姚广孝沉吟道:“王爷,吴王如今深得圣心,又展现出了非凡的治政才能。
长此以往,恐怕……………”
“本王知道。”
朱棣打断他,“但现在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静观其变。”
第二天,朱元璋和朱标携带朝廷一众大员参观工坊,果然是见识到了水泥和混凝土的威力。
于是苏宁的奏疏再次被朱元璋和朱标采纳,他们突然发现苏宁竟然经常给与他们惊喜。
四月的一日朝会,讨论到海外贸易政策时,苏宁提出了一个让满朝文武震惊的建议: “孙儿以为,可在宁波、泉州、广州三地设立市舶司,规范海外贸易。
同时组建远洋船队,探索海上商路。”
然而这个建议却遭到了以礼部为首的众多大臣反对,认为这是“舍本逐末,有违祖制”
。
面对反对声浪,苏宁既不气恼,也不退让,而是耐心解释:“如今大明物产丰饶,若能开辟海外市场,既可增加国库收入,又能扬我国威。
何乐而不为?”
“再说,你们所说的祖制是哪门子祖制?
我们朱家的老祖宗可就是普通的老百姓。”
“…………”
在场的朝廷重臣都是被苏宁的这句话给怼的不轻。
然而,这帮士大夫们并不愿意就此妥协,这场争论也是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
最终,朱元璋做出了决断:“吴王所言,颇有见地。
此事交由兵部、户部会同详议。”
“遵旨。”
退朝时,凉国公蓝玉特意走到苏宁身边,低声道:“吴王殿下今日在朝堂上的风采,让老臣佩服。”
苏宁淡然一笑:“凉国公过奖了。
本王年轻识浅,还要多向老将军请教。”
“吴王,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依仗是什么?”
“本王的依仗从始至终都是自己和天意!”
“噢?
难道吴王真的看不上淮西勋贵的支持?”
“那凉国公你真的能代表整个淮西勋贵吗?”
"" “舅公,其实我更愿意创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利益团体,而不是皇爷爷和父王不断忍耐的贪婪洞窟。”
“......”
此时的蓝玉却是被苏宁的这句话给震慑浑身颤抖。
蓝玉也是第一次在苏宁身上察觉了让他恐惧的气质,这种感觉仿佛能让他看到自己的生死一样。
然而苏宁并不理会霸心受损的凉国公蓝玉,反而是躬身行礼,然后这才大步流星的离开。
看着苏宁远去的背影,蓝玉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然而长久以来养成高傲还是很快占据了上风,根本不允许他承认被一个小屁孩给打败。
回到清晏阁,马和忍不住问:“殿下,您今日提出开拓海贸,是否太过激进?
毕竟海禁可是陛下亲自下令实施的。”
苏宁卸下亲王冠服,语气平静:“要想改变这个时代,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
而且我不是皇爷爷,也不可能做他的应声虫。”
“可是......
这样一来不是让陛下对你不喜?”
“马和,你认为我一味地讨好皇爷爷和父王,他们就会选择我做大明皇太孙了吗?”
"......"
窗外,春雨淅沥。
苏宁知道,他今天在朝堂上的表现,已经向所有人宣告:大明王朝,迎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亲王。
最终苏宁的海贸奏疏还是没有获得批准,实在是朱元璋太顽固了,而且文官集团的反对也太激烈。
不过苏宁却是满心的不以为然,毕竟这次只是自己的一次试探。
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的朝会,注定要在大明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吴王朱允?
出列呈上《新学制疏》时,整个奉天殿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皇爷爷,孙儿以为,当今学制只重经义,不重实务,已难适应大明发展之需。”
苏宁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故请全面设官办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新制,并在各省设立大学,专攻格物、算学、农学、 商学、工学和兵学等实用之学。”
奏疏经由太监传到朱元璋手中,老皇帝才看了几行,眉头就紧紧皱起。
待立在侧的朱标也倒吸一口凉气,担忧地看向眼前的儿子。
以前的孝陵学堂还可以说是苏宁的自娱自乐,文官集体和士大夫虽然排斥,但是也没有放在心上。
然而苏宁如今竟然要让朝廷全面推广新式学制,这可就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吴王殿下!”
礼部尚书任亨泰率先发难,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此议简直是掘我华夏千年文脉之根基!
科举取士,乃祖宗成法,岂容轻易更改?”
都察院左都御史紧接着出列:“陛下!
孝陵学堂教授杂学,已是不该。
如今更要推广天下,这是要让我大明学子尽数误入歧途啊!”
顷刻间,十余名文官纷纷跪地: “陛下三思!”
“此议祸国殃民!”
“请陛下立即取缔孝陵学堂!”
面对汹涌的反对声浪,苏宁却镇定自若:“任尚书,敢问如今朝中官员,有多少人通晓治水?
有多少人懂得理财?
有多少人明白格物致知之理?”
任亨泰怒道:“哼!
吴王,为官之道,在明经义,通圣学!
那些杂学小道,自有胥吏操持!”
“好一个自有胥吏操持!!”
苏宁突然提高声量,“正是这等迂腐之见,才导致胥吏把持政务,官员反成傀儡!
你们这些官员和寺庙里的泥塑神像有什么区别?
寺庙的主人到底是那些泥塑神像,还是僧侣、道士和庙祝?”
"......"
这句话如同在油锅中滴入冷水,顿时引发更大波澜。
“狂妄!”
很快反应过来的文官士大夫都是暴怒了起来。
“黄口小儿,安知圣学精微!”
“够了!”
朱元璋重重一拍龙椅扶手:“朝堂之上,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出列了。
凉国公蓝玉躬身道:“陛下,老臣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圣贤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