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成王败寇(1/4)
寅时三刻,晨钟划破孝陵的宁静。
书院宿舍内,十二岁的赵铁柱一个翻身坐起,利落地叠好军被。
作为阵亡将领赵德胜的孙子,他始终牢记着祖父“闻鸡起舞”
的家训。
“铁柱,今天《算学》要小考,你复习了吗?”
同寝的徐辉祖揉着惺忪睡眼问道。
这位魏国公长子初来时还带着勋贵子弟的骄纵,如今已被书院严谨的作息磨平了棱角。
“昨夜复习到子时。”
铁柱将洗漱用具摆得整整齐齐,“复式记账法的借贷平衡,我已经掌握了。”
“厉害!
你可能是我们这批学员里最用功的了。”
“没办法!
幸运的获得了这难得的机会,我必须要为赵家博一个前程。”
卯时正,三千学子整齐列队在演武场。
晨曦微露中,学生们开始晨练。
这是苏宁特意安排的课程,要求文武兼修。
“一!
二!
三!
四!”
教官的号令响彻云霄。
中学部的蓝斌一边打着军体拳,一边对身旁的冯诚低语:“你说皇孙为何要我们学这些?
咱们将来都是要继承爵位的。”
冯诚是宋国公冯胜的侄子,他沉稳地收拳回应:“昨日《格物》课上不是说得很明白?
水车之力在于枢机,治国之道在于明理。
皇孙是要我们明白这些道理。”
“噢?
冯诚你又如何知道的?”
“自然是我伯父教授的。”
“什么?
宋国公?”
辰时,钟声再响,学子们有序进入课堂。
蒙学部的孩童们朗声诵读《三字经》,小学部的学生在练习珠算,而中学部的课堂里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
“学生认为,商鞅变法过于严苛,秦朝二世而亡正是明证!”
一个清瘦的学子起身发言。
他叫李守忠,是书院从民间选拔的寒门才子。
“不然!”
徐辉祖立即反驳,“若无商鞅变法,秦国何以强盛?
治国当用重典!”
授课的刘三吾须微笑,并不急于评判。
这是苏宁特意要求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思辨。
这时,教室后门悄然开启,苏宁在马和的陪同下静静聆听。
学生们正要起身行礼,被他用眼神制止。
如今的苏宁虽然只有五岁,但是在孝陵学堂绝对是一言九鼎。
“继续。”
他轻声说道,在最末排坐下。
“诺。”
巳时三刻,是《格物》课时间。
今日的课程在书院后山的试验田进行。
格物先生陈瑜指着新式水车讲解:“这是皇孙设计的龙骨水车,比旧式水车效率提升三成。
你们要明白其中原理......”
学生们围在水车旁认真记录。
来自农家的学子王老实壮着胆子提问:“先生,这水车能在山地使用吗?”
“问得好。”
陈瑜赞许地点头,“这正是你们今日的课业,分组设计适用于不同地形的灌溉工具。”
......
午时的膳堂人头攒动。
书院实行“同灶共食”
,勋贵子弟与寒门学子同桌用餐。
“今天的红烧肉真香!
听说这些大肥猪都是皇孙的养殖场喂养的。”
蓝斌狼吞虎咽地说道。
他刚入学时还嫌弃膳堂粗陋,如今却最爱这里的伙食。
赵铁柱细心地将肉分给同桌的李守忠:“守忠,你多吃点,下午还要去编撰馆帮忙。”
“谢谢。”
李守忠感激地点头。
他因家境贫寒,原本无缘读书,是书院的“勤工俭学”
制度让他得以继续学业.......
白天上课,晚上在编撰馆协助整理书稿,换取食宿费用。
其实学堂里像李守忠这样的少年不在少数,他们都是已经把苏宁当成了主子。
相信多年之后,只要苏宁振臂一呼,到时候已经深入各行各业的他们一定会效忠。
未时,各个工坊开始热闹起来。
木工坊内,学生们在工匠指导下制作教具;
酿酒坊里,格物课的知识被用于改进工艺;
印书坊中,最新编撰的教材正在批量印刷。
“皇孙请看。”
马和引着苏宁巡视工坊,“按照您的吩咐,印书坊已经改用活字印刷,效率提升十倍。”
苏宁拿起还带着墨香的新版《算学》,满意地点头:“很好。
告诉周先生,下一批教材要加入更多图示。”
“诺。”
申时,是学生们最期待的选修课时间。
有的学生选择去校场练习骑射,有的留在课堂学习琴棋书画,还有的跟着工匠学习手艺。
徐辉祖和蓝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军阵课。
教官是常森特意从军中请来的老校尉,正在讲解鸳鸯阵的演变。
“皇孙为何要我们学这些?”
蓝赋忍不住发问,“咱们又不会真的上阵杀敌。”
老校尉意味深长地说:“为将者不知兵,如何统帅三军?
皇孙是要你们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