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成王败寇(2/4)
酉时,暮鼓响起,学生们这才结束了一天的课程。
但书院的灯火并未熄灭。
编撰馆内,李守忠正在协助陈瑜整理《农学》教材;
图书馆里,赵铁柱在查阅《九章算术》;
而苏宁的书房内,一场重要的会议刚刚开始。
“各地加盟商反映,肥皂在北方销量很好,但花露水却滞销。”
马和汇报着商行情况。
周先生补充道:“老朽建议,可以在北方推广香皂,加入当地特色的药材。
’ 苏宁仔细听着汇报,突然问道:“书院下个月的预算够吗?”
“皇孙放心。”
马和笑道,“商行这个月盈利十二十万两,足够书院开支。”
“很好!
看来是时候进行下一步计划了。”
戌时三刻,熄灯钟响。
书院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巡夜侍卫的脚步声偶尔响起。
寝室内,赵铁柱在日记中写道:“今日皇孙亲临课堂,言‘学问之道,贵在致用’。
吾当谨记......”
而在孝陵享殿内,苏宁对着马皇后的牌位轻声禀报:“皇祖母,今日书院又有一百二十名学子通过考核。
孙儿相信,他们将来定能成为大明的栋梁。”
这个年仅五岁的皇孙,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大明培养着新一代的人才。
当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在大明艰难求生,毕竟成王败寇可是万界的至理名言。
卯时初刻,南京城在晨曦中苏醒。
但明通商行总号后院早已灯火通明,二十辆马车整齐排列,伙计们正将货物装车发往各地。
“小心些!
这车花露水要发往苏州沈家。”
大掌柜周先生站在台阶上指挥,“那车白酒是西安秦王府订的,用软草垫好!”
账房内,十余名学徒正在核对前日账目。
新式的复式记账法让账目一目了然,但学习过程颇为艰难。
“借贷必相等......”
一个小学徒挠头苦思,“这笔运费该记借方还是贷方?”
“记借方。”
清脆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初露气势的马和含笑走进,“运费是支出,自然记借方。
你们要记住,皇孙教的这套记账法,关键在平衡。”
“见过马管事。”
小学徒们慌忙起身行礼。
“免礼!”
马和摆摆手,径直走向周先生:“周掌柜,今日要发往北平的货备齐了吗?”
“马管事放心。”
周先生递过货单,“燕王府要的三百坛白酒、五百块香皂都已装车。
另外,杭州沈家刚传来消息,要求再增订一千瓶花露水。”
马和仔细查验货单,突然指着一项问道:“噢?
这二十箱琉璃瓶为何要走漕运?”
“这是皇孙特意吩咐的。”
周先生压低声音,“说是要在运河沿岸展示咱们的货物,相当于移动的招牌。”
巳时正,商行前厅开门营业。
等候多时的顾客蜂拥而入,其中不乏各地来的客商。
“周掌柜!”
一个山西口音的商人急切地说,“俺们那儿的香皂都断货半个月了,这次说什么也得给俺五百箱!”
“李东家莫急。”
周先生笑着安抚,“新工坊下月就能投产,到时优先给您供货。”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哗。
原来是几个波斯商人带着翻译前来,指着货架上的花露水比划不停。
通译解释道:“这几位波斯客商想订购三千瓶花露水,运往撒马尔罕。”
周先生心中暗惊,面上却不动声色:“三千瓶要等三个月,而且需要预付三成定金。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每瓶二两银子的价格成交。
这笔生意仅定金就收了一千八百两。
午时,马和来到后院工匠坊。
这里与商行一墙之隔,便于随时改进产品。
“李师傅,新式香皂的模具做好了吗?”
“马管事请看,”
老工匠李福呈上新模具,“按皇孙画的图样,刻了梅兰竹菊四君子花纹。”
“很好。”
马和仔细端详着模具,“皇孙说,要在重阳节前推出这批新品。”
未时三刻,周先生正在核对各地加盟商的账目,忽然伙计通报:“应天府衙来收税了。”
税吏笑着走进来:“周掌柜,这个月生意兴隆啊!”
“托皇上的福。”
周先生递上账本和税银,“这是本月税款,共计两千三百两。”
税吏清点后出具税票,忍不住感叹:“你们明?
商行可是纳税模范,要是其他商号都像你们这般诚信纳税,咱们衙门的差事就好办咯。”
申时,马和召集各地管事开会。
偌大的议事厅内,挂着大明疆域图,上面标注着明通商行的各个分号。
“西安分号上月盈利四千两,但运费过高。”
马和指着账目说,“建议改走漕运到洛阳,再转陆路。”
“北平分号的肥皂销量不佳。”
北平管事回禀,“北方天冷,百姓沐浴次数少。
“那就推广香皂。”
马和当即决定,“主打洁面洗手功能,包装要更精美。”
这时,一个伙计匆匆进来:“马管事,孝陵送来了新方子。”
马和展开一看,是苏宁亲笔写的香水制作方法。
他立即吩咐:“让工匠坊连夜试制,第一批样品三日后我要见到。
“是!
马管事。”
酉时,商行正式结束营业,但工作远未停止。
库房里,伙计们在盘点存货;
账房内,学徒们在整理票据;
工匠坊里,新产品的试制正在进行。
周先生揉着酸胀的手腕,对马和感慨:“马管事,老朽经商四十年,从未见过发展如此迅速的商行。
这才一年光景,分号就开了三十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