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 尔虞我诈(1/2)

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的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

胡惟庸案的余波未平,又一批涉案官员被处决,其中就包括潭王朱梓的岳父于显父子。

消息传来时,苏宁正在临时吴王府审阅各地钱庄的报表。

接着...

夜风穿廊,卷起檐角铜铃轻响。

苏宁立于书房窗前,手中那封蜀王来信已被反复摩挲得边缘微卷。

烛火摇曳中,他目光沉静如水,却掩不住眸底翻涌的波澜。

“蜀王素来谨慎,从不轻言变革,怎会突然主动请建明通学堂?”

周先生次日清晨入见时,眉头紧锁,“十六府,每府一所……此非小事,背后恐有深意。”

苏宁端坐案后,轻啜一口清茶:“有何深意?

无非是看准了风向。

朝廷因军需一事,已公开认可我明通商行之能;云南边患未平,百姓感念‘皇孙赈边’之德;而今连藩王也嗅到了变革的气息??

他们不怕变,只怕被落下。”

他放下茶盏,声音低而稳:“蜀王此举,表面是响应教化,实则是想借我之势稳固川中民心。

但他忘了,一旦学堂落地,寒门子弟读书识字、通晓算术格物,便不再是他手中的顺民,而是新时代的脊梁。”

周先生默然片刻,忽叹道:“可若各地藩王纷纷效仿,岂非助长其势?”

“正要如此。”

苏宁唇角微扬,“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搭上这艘船,等船行至江心,舵早已在我手。

今日他们求着办学堂,明日就得按我的教材授业,用我的账法理财,习我的政理治民。

十年之后,天下官吏半出明通,谁还能逆流回头?”

话音未落,门外脚步再起。

李福匆匆入内,脸色凝重:“皇孙,太原急报!

蒙古瓦剌部使者突至边境,以三百战马换酒五百坛,且点名要高度白酒。”

苏宁眉峰一动:“五百坛?

比往常多出三倍不止。”

“更蹊跷的是,”

李福压低声音,“对方只肯与分号掌柜面谈,拒签文书契约,并暗中打探北平、宣府一带驻军布防。”

马和冷声道:“这是试探。

燕王购酒尚有借口,瓦剌人却直言索要烈酒,分明图谋不轨。”

苏宁缓缓起身,踱至墙边舆图之前,指尖顺着长城一线北移,最终停在大同以北的草原深处。

“瓦剌近年来内斗不断,也先虽掌权,但各部离心。

此刻大量购酒,绝非取暖那么简单……除非??

他们在筹备一场冬季奇袭。”

他转身下令:“即刻传令太原分号,限量供应二百坛,且须掺入苦味药汁,使其不可点燃。

同时密报锦衣卫,查清使团随行人员身份,尤其是通汉话者。”

“是!”

李福领命而去。

马和犹豫道:“若真开战,我明通商路必受冲击。”

“那就让商路成为战备通道。”

苏宁目光凛然,“通知常文远,军需队抵达昆明后不必返程,原地待命。

另派五支运输小队,携药品棉衣潜入贵州、广西,联络土司,预设补给点。

我要让西南山岭之间,织成一张隐秘的后勤网。”

周先生心头一震:“您是要……提前布局西南?”

“兵未动,粮先行;政未推,信先立。”

苏宁淡淡道,“等到战火燃起,世人只会记得是谁送来了救命药、御寒衣,而不是谁在朝堂上空谈韬略。”

数日后,成都传来回音:蜀王已下令动工,首所学堂选址成都府外浣花溪畔,预计三月内建成。

与此同时,江西、湖广两地士绅联名上书,请求在本省设立明通分校,愿自筹资金,只求派遣师资。

舆论之势,如春潮奔涌。

然而,暗流亦在涌动。

某夜子时,孝陵东侧林间忽现黑影。

一名蒙面人翻越围墙,直扑中学部档案房。

岂料刚触门环,四周灯笼骤亮,十余名身着黑衣的学监司成员从暗处杀出,将其团团围住。

审讯室中,灯火通明。

那人被剥去面巾,竟是书院一名杂役,原籍北平。

“说吧,谁派你来的?”

马和居高临下,声音如冰。

杂役咬牙不语。

苏宁缓步走入,手中拿着一份名单。

“你在书院三个月,每日清扫中学部教室,记录学生言行,夜间通过后山枯井将情报送出……可惜,第七天你就露出了破绽。”

他翻开一页纸:“你说徐辉祖偏爱《算学》,可在借阅登记簿上,他从未借过此书。

你的情报来源不是观察,而是有人口授。”

杂役脸色惨白。

“我不杀你。”

苏宁平静道,“但你要写一封信,按原来的渠道送出去,就说‘目标松懈,可择机渗透教师层’。

然后??

你归我所用。”

杂役浑身颤抖:“你……不怕我是双面间谍?”

“怕。”

苏宁微笑,“所以我不会让你知道更多。

从今往后,你只听一人指令,代号‘灯’。

若敢背叛,你全家老小,都在我掌控之中。”

三日后,一封密信经枯井流出,送往北平。

半月后,北平分号传来消息:燕王府幕僚刘观秘密约见分号掌柜,言辞试探,问及“皇孙是否真有意储位”

,并暗示“四海升平,何必多生事端”



苏宁得知,只是一笑:“四叔终于坐不住了。”

他提笔修书一封,命快马送往北平:“告诉掌柜,赠刘观上等花露水一瓶,附言??

‘清心醒神,宜于静思’。”

众人不解。

苏宁道:“他既然想让我安静,我便送他‘安静’之物。

礼尚往来,方显君子风度。”

转眼冬至将至,金陵城飘起初雪。

书院举行年终考较,三千学子齐聚享殿广场,分科应试。

小学部诵读《国学》《千字文》,中学部演算复式记账、绘制地图,高学部则需就“如何以农养战”

“商税利弊”

等题撰写策论。

考评结束,成绩张榜。

令人震惊的是,来自凤阳贫户的少年朱七,竟在算学科拔得头筹,其账目清晰、逻辑严密,连徐辉祖都自叹不如。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