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八十九章 尔虞我诈(2/2)

苏宁亲自召见。

“你从前读过书吗?”

他问。

少年跪拜,声音清亮:“未曾。

家中世代耕田,去年饿死双亲,幸得明通工站发放救济粮,又荐我入学。

我每日鸡鸣即起,借路灯抄书背诵,不敢懈怠。”

苏宁扶他起身,眼中微润:“你可知为何我能让你读书?”

“因皇孙心中有民。”

“不全对。”

苏宁摇头,“是因为一块肥皂、一瓶花露水卖得好,我才有钱建书院、设工站、招寒门。

实效二字,不在口号,而在链条。

你今天学的每一笔账,将来都要算到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上去。”

少年含泪叩首:“学生誓不负所学!”

年终盛典当晚,苏宁设宴款待诸师。

席间陈瑜举杯感慨:“二十年前,我因言获罪,流放岭南。

今日竟能在此授业传道,统领编撰大局,恍如梦中。”

李贽笑道:“昔年东林诸公空谈心性,终致党争误国。

如今我们教的是实学,育的是实才,办的是实事。

这才是真儒之道!”

沈荣亦在座中,举杯道:“商行本月盈利突破六万两,江南富户争相加盟,已有百人提交申请。

更有苏州织造局匠人私下来投,愿为明通改良丝绸织机。”

苏宁举杯回敬:“诸君皆为开路人。

今日之宴,不庆富贵,只贺初心未改。”

酒至半酣,忽闻外头钟声急鸣??

三响连击,乃紧急军情信号。

马和疾步入内,面色沉重:“昆明急报!

缅军主力突袭腾冲,边军苦守七日,伤亡过半。

沐英亲率骑兵断后,身中三箭,至今昏迷不醒。

军中医官称,若无烈酒消毒、特效止血药,恐难撑过十日!”

全场肃然。

苏宁当即起身:“传令下去,暂停所有民用订单,药坊二十四时辰轮班生产。

调集库存全部高度白酒,共两千坛,由精锐护卫连夜南下。

另选二十名医科学子,随行赶赴前线,实地施救。”

“可……朝廷尚未拨款。”

周先生迟疑。

“等朝廷拨款,将士早死了。”

苏宁冷声道,“明通出钱、出人、出力,无需回报。

只有一条??

所有救治过程,详细记录,制成《战地医疗实录》,将来作为教材印发全国。”

三日后,第二支军需特运队冒雪出发。

临行前,二十名年轻医学生列队宣誓: “以仁心行医道,以实学救苍生!”

风雪中,车队渐行渐远,如同一条蜿蜒的生命之河,流向烽火边关。

与此同时,京城震动。

太子朱标再度上奏,请求追封苏宁“贤王”

称号,以彰其“赈边助学、惠泽万民”

之功。

朱元璋未允,亦未驳,只将奏折留中不发。

但宫中传言,老皇帝深夜独坐乾清宫,翻阅明通每月呈报的运营简册,久久不语。

当看到“本年累计资助寒门学子一千八百二十三人,惠民工站惠及农户九万余户”

时,他轻轻抚过纸面,喃喃道:“标儿的孩子……比我想象的,更像朕年轻时的样子。”

腊月廿三,小年之夜。

孝陵书院张灯结彩,师生共聚食堂,吃饺子,赏灯谜。

孩子们欢笑奔跑,少年们吟诗作对,老儒们围炉煮酒,谈论天下大势。

苏宁悄然踱步至蒙学堂外,听见常文远正在教孩童唱一首新编童谣: “一块皂,一瓶酒, 换得书声满九州。

算盘响,犁头转, 明日江山我来管。”

他驻足良久,嘴角微扬。

马和悄然走近:“皇孙,刚收到密报??

燕王已于三日前秘密集结三卫精兵,屯于居庸关外,对外宣称‘冬猎练兵’。”

“我知道了。”

苏宁望着天上星河,声音极轻,“让他练去。

等春天一到,我会让他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兵’。”

“您指的是……?”

“人心。”

苏宁转身,目光如炬,“他练的是刀剑,我练的是信念。

他靠的是亲兵旧将,我靠的是三千寒门学子、百万受益百姓、十万商行伙计。

当他还在计算兵力多寡时,我已经在计算民心向背。”

他缓步走回书房,提笔写下新年第一条训令: **“明通学堂不得拒收一名寒门子弟,惠民工站不得放弃一处偏远山村,军需药坊不得延迟一日交付订单。

凡我所属,皆须牢记:我们不做生意,我们在改写历史。”

** 墨迹未干,窗外烟花骤起,照亮半片夜空。

新的一年,正悄然降临。

而在这片古老大地的无数角落,已有无数人因一块肥皂、一本教材、一次救助,悄然改变了命运。

他们不知道苏宁是谁,但他们记得那个送药的车队、那所免费的学堂、那句“天下之事,不在虚名,在实效”



变革的种子,已在冻土之下,静静萌发。

苏宁合上日记,抬头望向东方。

黎明将至,晨光微露。

他知道,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

但他已不再惧怕。

因为他不再是孤身一人。

他身后,站着一个正在觉醒的时代。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