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集:旧书里的新墨痕(1/2)
旧书新墨:青灯与糖艺的传承信 青灯的老屋在巷尾,墙根爬着半枯的爬山虎,窗台上摆着只缺了口的粗瓷糖罐——那是爷爷年轻时熬糖用的。
初秋的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巷口桂树的淡香,也吹得桌上的快递信封轻轻晃了晃。
信封是牛皮纸做的,边角磨得有些毛糙,上面用红笔写着“青灯爷爷收”
,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青灯的手指悬在信封上,顿了足足有半分钟。
他认得这字迹,是竹溪村的小阿妹——上个月他把爷爷留下的《民间糖艺图谱》捐给村里非遗工坊时,那小姑娘攥着他的衣角,脆生生地说“爷爷,我们肯定学好,还会给您报喜呢”
。
他拆开信封时,指腹蹭过粗糙的纸边,竟有些发烫。
里面是本线装笔记本,蓝布封面上用浆糊粘了片晒干的竹叶,中间工工整整写着“糖艺实践册”
五个字,墨色里还掺了点金黄,像是混了融化的麦芽糖。
翻开第一页,橘红色的蜡笔涂了个圆圆的太阳,旁边是小阿妹的字:“青灯爷爷,我们照着您捐的图谱学做朝阳纹啦!
这是我画的太阳,跟糖龙上的一样亮!”
笔记本里夹着七八张草稿纸,有的用铅笔描了七道弧线,弧线末端还画了小圆圈,像太阳的光斑;有的用彩笔涂了金纹,颜料没干时蹭出了淡淡的印子;最底下那张,纸角沾着点琥珀色的糖渍,画的朝阳纹旁边写着“虎头画的,他说要比小阿妹的圆”
。
翻到最后一页,贴着颗指甲盖大的糖珠,晶莹剔透,还能闻到淡淡的麦芽香,旁边的小字歪歪扭扭:“这是我们熬的糖,竹阿婆说跟爷爷图谱里的一样甜,您要是能尝就好啦。”
青灯的指腹轻轻碰了碰那颗糖珠,冰凉的触感里仿佛还留着孩子们熬糖时的温度。
眼眶忽然就热了,他抬手抹了把,却蹭到了眼角的细纹——这双曾经握过糖勺、刻过糖纹的手,如今连翻书都得慢些。
十年前的画面突然涌了上来。
也是这样一个初秋,爷爷躺在病床上,枯瘦的手紧紧攥着《民间糖艺图谱》,那本书的封皮已经磨得发白,边角卷了起来。
爷爷的呼吸很轻,却硬是撑着劲,把书塞进他手里:“阿青,这书……是我跟你太爷爷学糖艺时传下来的,里面记了四十多种糖纹,还有熬糖的火候……你得好好收着,别让它烂在手里。”
那时青灯刚三十出头,在城里做设计,已经多年没碰过糖艺。
他看着爷爷苍白的脸,攥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只觉得喉咙发紧,说不出话。
爷爷又攥着他的手,指腹上的老茧蹭过他的掌心——那是几十年熬糖、刻糖留下的痕迹:“我知道你现在不做这个了,但……万一哪天有人想学呢?
这手艺,不能断啊。”
爷爷走后,青灯把图谱锁进了樟木箱,跟爷爷的铜糖勺、竹刀放在一起。
他试过翻开几次,看到里面爷爷用红笔写的批注“腊月熬糖要多添半勺糖,天冷冻得快”
“刻龙纹要从龙尾开始,顺着竹篾的纹路”
,心里就发堵。
他总觉得,这书太重了,重得他扛不起来,只能任由它在箱子里落灰。
没想到,十年后,竟会从竹溪村的孩子们手里,收到这样一份“回信”
。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林舟发来的消息,附了张截图:“青灯老师,数字糖龙的朝阳纹优化好了,您看看效果?”
截图里的数字糖龙缓缓转动,龙角上的朝阳纹在虚拟晨光里泛着暖金色,点击一下,就能看到图谱里对应的纹样。
青灯忽然有了个念头。
他手指有些发颤地点开对话框,敲了一行字:“林舟,能不能帮我把爷爷的旧图谱扫描进系统?
孩子们学的时候,要是能随时看细节就好了。”
发出去没两分钟,林舟就回复了,消息后面还加了个笑脸:“青灯老师,我正跟技术部沟通‘故事绑定’功能呢!
咱们不光扫描图谱,还能加个‘图谱批注’功能,您把爷爷说的技法、注意事项写上去,孩子们点一下纹样就能看到,边看边学,多方便!”
青灯看着那行字,嘴角不自觉地扬了起来。
他起身走到樟木箱前,打开箱子,一股樟木的清香混着淡淡的糖香飘了出来。
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民间糖艺图谱》,封皮上的折痕还在,里面的纸张已经泛黄,爷爷的批注用红笔写在页边,有些地方因为年代久了,字迹微微模糊。
接下来的三天,青灯把老屋的八仙桌擦得干干净净,铺上蓝布,把图谱摊在上面。
他找来了扫描仪,又准备了支细头钢笔——爷爷以前就用这种笔写批注。
第一天扫描到“朝阳纹”
那页时,纸张边缘有些模糊,七道弧线的末端看不太清。
青灯对着阳光举起书页,眯着眼睛仔细辨认,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教他刻朝阳纹的场景。
那时他才八岁,握着小刻刀,总把弧线刻得歪歪扭扭,还不小心把糖块刻裂了。
他急得快哭了,爷爷却笑着把糖块递给他:“没事,裂了就当是太阳的光纹。
你看,这七道弧线要跟着太阳转的方向刻,从左到右,力道要轻,就像摸小猫的毛一样。”
青灯的笔尖顿了顿,在批注栏里写下:“刻朝阳纹要轻,力道像摸小猫毛,七道弧线要顺着太阳转的方向,不然糖会裂。”
写完,他又觉得不够,补充道:“要是刻裂了也别慌,就当是太阳的光纹,老手艺里的不完美,也是种美。”
第二天扫描到“熬糖火候”
那页,里面写着“糖液冒泡时关火”
。
青灯想起爷爷熬糖时的模样,大铁锅放在煤炉上,爷爷一手扶着锅沿,一手拿着长柄勺顺时针搅拌,糖液在锅里慢慢融化,从乳白色变成琥珀色,冒起细密的小泡时,爷爷就会立刻关火:“阿青,你记着,熬糖就像等太阳升起来,急不得。
顺时针搅拌,是跟着太阳转,糖才会甜;小泡冒出来,就是糖熬好了,再煮就苦了。”
他在批注里写下:“熬糖时要顺时针搅拌,像跟着太阳转,糖会更甜。
看到糖液冒小泡就关火,煮太久会苦。
爷爷说,熬糖要等,跟等太阳升起来一样。”
第三天下午,最后一页图谱扫描完时,夕阳刚好从窗户照进来,落在书页上,把爷爷的红笔批注染成了暖金色。
青灯的手指有些酸痛,却一点也不觉得累。
他看着屏幕里扫描好的图谱,每一页都加了批注,有的是爷爷说过的话,有的是他自己的回忆,那些细碎的文字,像给这本旧书添了新的墨痕,让它突然就活了起来。
林舟很快发来消息:“青灯老师,批注都加进去了!
技术部的同事说,这是他们做过最有温度的功能。”
附带的截图里,点击“朝阳纹”
,就会弹出他写的批注,下面还加了个小小的太阳图标。
当天晚上,温如霜在社群里发了公告:【“青灯爷爷的糖艺课堂”
正式开启!
点击数字糖龙的朝阳角,即可查看《民间糖艺图谱》原版扫描件及青灯爷爷独家批注,跟着老手艺传承人的经验学糖艺,一起守护非遗!】
公告刚发出去半小时,社群就热闹起来。
有人发了张自己画的朝阳纹:“第一次画,七道弧线画了五遍才圆,看了青灯爷爷的批注,才知道要跟着太阳转,涨知识了!”
有人晒出熬糖的照片:“按照批注里说的,等小泡冒出来就关火,真的不苦!
就是糖珠捏得有点丑,下次再试!”
还有个叫“李竹匠”
的用户留言:“青灯老师,我是做竹编的,家里有本《竹编纹样集》,里面记了竹编糖龙骨架的技法,想捐给平台,让孩子们学糖艺时,也能学学竹编,这样糖龙的骨架更结实!”
青灯看着这些留言,心里暖暖的。
他想起爷爷的樟木箱里,还有爷爷留下的旧工具箱。
他起身打开箱子,里面铺着红色的绒布,放着一把竹刀、三个铜糖勺,还有一本泛黄的手札。
那把竹刀的刀柄是枣木做的,已经磨得发亮,刀身上刻着个小小的“青”
字——是爷爷给他做的,那年他十岁,爷爷说“阿青长大了,该有自己的竹刀了”
。
三个铜糖勺大小不一,最大的那个勺底有些凹陷,是爷爷熬糖时用得最多的,勺柄上还留着爷爷的手温;最小的那个,是爷爷特意给孩子做的,用来滴糖珠。
那本手札更有意思,里面记着爷爷从二十岁到七十岁的糖艺经历:“1978年,第一次做糖龙,卖给供销社,赚了五块钱,给阿青买了本连环画”
“1985年,腊月熬糖,煤炉灭了三次,最后用柴火煮成了,顾客说比平时甜”
“1999年,阿青要去城里上学,给他做了个糖龙,他说要带到学校给同学看”
。
青灯的手指轻轻拂过手札上的字迹,爷爷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
他拿起手机,给温如霜发了张工具箱的照片:“温姑娘,我想把这些老工具捐给竹溪村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