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607集:旧书里的新墨痕(2/2)

孩子们学糖艺,光看图谱不够,得摸摸真正的工具,感受下老手艺的温度。

那把竹刀是我十岁时爷爷给我的,铜糖勺熬了几十年糖,手札里记着爷爷做糖艺的事,或许孩子们会喜欢。”

温如霜的回复很快就来了,还附带了个感动的表情:“青灯老师,太感谢您了!

我们明天就安排专人送过去,还会在工坊里设个‘老工具展示角’,把每样工具的故事写在卡片上,让孩子们知道这些工具背后的传承。”

第二天上午,青灯接到了竹阿婆的电话。

电话里,竹阿婆的声音带着笑意:“青灯啊,老工具收到啦!

孩子们围着看了半天,小阿妹抱着铜糖勺,说要跟您爷爷学熬糖;虎头拿着竹刀,非要给我编竹篮,说要做糖龙的骨架。”

顿了顿,竹阿婆又说:“我把您手札里的故事念给孩子们听了,他们听得可认真了。

虎头说,以后要把自己做糖艺的事也记下来,传给以后的小朋友。

你爷爷要是知道,肯定高兴。”

青灯靠在藤椅上,听着电话里孩子们的笑声,心里像喝了热糖水一样暖。

他抬头看向窗外,巷口的桂树开得正盛,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落在桌上的《民间糖艺图谱》上。

他翻开图谱,里面夹着孩子们寄来的草稿纸,还有温如霜发来的“老工具展示角”

照片——展示角铺着蓝布,竹刀、铜糖勺、手札摆在上面,旁边的卡片上写着“竹刀:青灯爷爷十岁时,爷爷为他做的,用来削竹篾编糖龙骨架”



书页间的铅笔痕已经淡了,爷爷的红笔批注也有些模糊,但孩子们的草稿纸、老工具的故事、社群里的留言,像新的墨痕,让这本旧书有了新的重量。

青灯忽然明白,爷爷当年说“别让它烂在手里”

,不是让他把书锁在箱子里,而是让他把书里的故事、手艺里的温度,传给更多人。

传承从来不是守住旧物,而是让旧物里的故事,在新的人心里,慢慢长出新的希望。

就像孩子们熬的糖珠,虽然不完美,却透着甜;就像老工具上的痕迹,虽然旧了,却藏着温度;就像这本旧图谱,虽然泛黄了,却因为新的墨痕,有了新的生命。

青灯拿起钢笔,在图谱的空白页上写下:“2024年秋,竹溪村的孩子们学做朝阳纹,寄来糖珠与草稿;老工具捐给工坊,孩子们说要传承手艺。

爷爷,您看,这手艺没断。”

写完,他把书轻轻合上,放在窗台上。

风又吹了进来,带着桂花香,也吹动了书页,发出轻轻的“哗啦”

声,像爷爷在笑着说“好,好啊”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