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93章 党校深造提素养(2/2)

政策要是连这点都保不住,再漂亮也没用。”

讨论到中午,食堂吃饭时,有人主动坐到他旁边:“你们县那个红薯粉,我查了,网上销量涨得挺快。”

“刚起步。”

“可你把救灾故事印在箱子上,这招聪明。”

“不是为了卖货,是为了还账。”

对方愣了下:“还账?”

“洪水时,外县送了我们三百包米。

现在我们能产了,不还,说不过去。”

那人没再说话,低头扒饭。

一周后,课程进入“领导艺术”

模块。

教授讲“权威与信任的构建”

,举了几个经典案例。

丁义珍听完,举手说:“我有个问题——如果一个领导在危机中靠非常手段稳住局面,但这些手段本身不合规,事后该怎么评价?”

教室安静了。

教授看着他:“你有具体例子?”

“比如,临时征用企业设备,没走审批;给工人发双倍工资,没经过财政流程。

事急从权,可权从何来?”

教授沉吟片刻:“这确实是个难题。

制度是刚性的,现实是弹性的。

我们不能因权废制,也不能因制误事。”

他点头:“所以我现在在想,怎么让弹性不越界,又不让刚性压死人。”

课后,教授单独留他聊了二十分钟。

临走时说:“你这些思考,建议写进结业论文。

来自泥土的思考,最有分量。”

他回到宿舍,翻开笔记本,把这几天记的东西重新梳理。

突然看到手机相册里那张螺丝的照片——沾着泥,打了“抗洪水记”

钢印。

他盯着看了会儿,合上手机。

窗外,几个学员在打羽毛球,球拍声清脆。

他站起身,走到阳台,风吹在脸上,有点凉。

楼下公告栏贴了新通知:下周将组织学员赴基层调研,地点待定。

他看了一会儿,转身回屋,打开电脑,新建了个文档。

标题还没想好,只打了第一行字:“政策往下走,得先听地里的声音。”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