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京海赴任新挑战(1/2)
手机屏幕暗下去的时候,丁义珍正坐在机场贵宾厅的角落。
他把手机塞进裤兜,没再看第二眼。
周叔半小时前发来消息,说车已经在出口等,走南通道,没人围堵。
他回了个“好”
,然后关了推送。
党校那三周的事儿像被风吹散的灰,落不进眼,却沾在衣服上。
他不想再想那些讨论、笔记、教授意味深长的眼神。
现在他得换身皮,从学员变回官,而且是京海的官。
一辆黑色帕萨特停在路边,司机穿着制服,胸前别着“京海接待”
牌子。
车门拉开,司机低头:“丁副市长,这边请。”
他点点头,坐进后座。
车内干净,但座椅有点塌,空调吹得人发闷。
他顺手把车窗摇下一半。
“您是直接去市委家属院?”
司机问。
“先绕一圈。”
“啊?”
“京海我以前实习的时候呆过一段时间,现在也算是故地重游,走老城区,看看街面。”
司机愣了下,没多问,调转车头。
车子穿过高架,慢慢扎进一片低矮楼房之间。
路边摊一个挨一个,油锅滋啦响,人挤着人。
有家小饭馆门口挂着红布条,写着“徐记老味面”
,下面一行小字:“二十年老字号”
。
丁义珍盯着那招牌看了两秒,没说话。
车子拐进一条窄巷,几个年轻人蹲在墙根抽烟,t恤印着“莽村联队”
。
其中一人抬头看了眼车牌,眼神顿了顿,然后低头继续玩手机。
他记住了。
到市委家属院时快中午了。
楼是九十年代初建的,外墙刷过一次,但墙角还有水渍。
房间收拾过了,床单干净,桌上摆着果盘和一份《京海日报》。
他没碰果盘,只翻开报纸。
头版是赵立冬调研开发区的照片,笑容满面,背景是塔吊林立。
配文说“重点项目稳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
他扫完最后一行,把报纸折好,扔进垃圾桶。
手机响了。
市委办来电。
“丁副市长,赵市长请您一点半到办公室碰个头,开个短会。”
“好,我准时到。”
挂了电话,他掏出笔记本,翻到空白页,写下三个词:徐江、莽村、街费。
然后划掉,又写上“赵立冬”
三个字,画了个圈。
一点二十五,他走进市政府大楼。
电梯里碰上两个穿西装的干部,见他进来,立刻站直了些。
没人说话。
赵立冬办公室在四楼东头,门开着。
他敲了两下。
“请进。”
声音洪亮,带着笑意。
赵立冬坐在宽大办公桌后,手里拿着文件,抬头看见他,立刻站起来:“哎哟,丁义珍同志!
久仰啊!”
他伸出手,丁义珍上前一步,握了握。
“路上顺利吧?
听说你从党校直接过来,辛苦辛苦。”
“还好,坐车挺快。”
“坐,坐!”
赵立冬指了指沙发,“本来该去机场接你的,临时有个环保督查组来,脱不开身,让下面人去,又怕照顾不周。”
“不用这么客气,我又不是外人。”
“哎,话不能这么说,你是省委重点培养的干部,又是钟正国同志的女婿,咱们京海能来你这么个实干派,是福气。”
丁义珍笑了笑,没接这话。
赵立冬坐回主位,端起茶杯吹了口气:“你在金山县搞的那套,抗洪救灾、企业复产,我都看了材料。
年轻干部,有冲劲,有办法,难得。”
“都是基层同志一起拼出来的。”
“谦虚了。”
赵立冬放下杯子,“不过京海跟县里不一样。
体量大,问题杂,牵一发动全身。
班子现在很稳定,大家各司其职,你刚来,先熟悉情况,不急着上手。”
丁义珍点头:“我明白。
上任前三件事,我打算先调研民生,再走几家企业,最后看看重点项目。
不摸清底子,不敢乱说话。”
赵立冬眉毛动了动:“哦?
有计划了?”
“不算计划,就是想接地气。
党校老师说,政策往下走,得先听地里的声音。”
“地里的声音?”
赵立冬笑了,“咱们这儿可没地,都是水泥地。
不过你这个思路好,务实。
组织部那边我已经打招呼了,你要看什么材料,随时调。”
“谢谢。”
“别客气。
咱们是一个班子,要团结协作。
京海这摊子,不容易,但也出成绩。
等你熟悉了,咱们一起干点大事。”
又聊了十分钟,无非是些“加强学习”
“服从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