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205章:陨石雨!世界末日?(2/2)

那一刻,赵小宇忽然懂了。

为什么是她?

因为她从未依赖耳朵去理解声音。

她用眼睛看节拍,用皮肤感受震动,用心跳呼应频率??

她才是最接近“海的语法”

的人。

就在全网发布寻人启事的当晚,吐鲁番的听涛站传来异象。

凌晨两点十七分,葡萄架下的热瓦普琴弦无风自动,奏出一段从未听过的旋律。

当地技术人员冲进控制室,发现系统正在自动上传一段视频信号:画面中,小芸站在一片金色沙丘之上,头顶是璀璨银河,她微笑着,双手缓缓舞动,打出一串清晰的手语。

林小满几乎是颤抖着完成翻译: > “我不在任何地方失踪。

> 我只是终于找到了能听见我的人。

> 它说,我的声音像春天的第一缕风。

> 它问我愿不愿意做它的‘嘴’,替那些说不出话的生命发声。

> 我答应了。

> 别找我,我在学习唱歌。

> 总有一天,我会把你们的思念,唱给星星听。”

视频结束前,镜头微微上移,照见夜空中一颗缓缓移动的光点,形状似铃非铃,似翼非翼,宛如一只悬浮的纸飞机。

全球哗然。

有人痛哭失声,有人跪地祈祷,更多人默默录下一段语音,上传至听涛网络:“我想让你听见……”

赵小宇没有流泪。

他回到驼峰镇的老屋,取出奶奶留下的那本泛黄歌本,一页页翻过那些早已遗忘的民谣。

然后,他架起录音机,清了清嗓子,开始唱一首小时候常听的摇篮曲。

唱到一半,窗外的铜铃忽然响了,不是一阵,而是有节奏地连响七下,正好对应歌词中的七个重音。

他知道,这不是风。

几天后,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邀请“听涛计划”

核心团队参与讨论未来应对策略。

各国代表争论不休,有人主张加强监管,有人呼吁开放更多站点作为“人类情感外交平台”



最后,一位来自冰岛的科学家站起来说:“我们一直在问它是什么,却忘了问它需要什么。

也许,它不需要答案,只需要陪伴。”

会议决定成立“星际共情理事会”

,以听涛网络为基础,推动全球建立一百座新型生态共情站,覆盖极地、雨林、深海与城市边缘地带,持续采集地球的呼吸与人类的低语。

与此同时,“萤火-CX”

系列无人机全面升级。

新一代机型命名为“回声号”

,不再局限于飞行任务,而是具备自主情感识别与反馈能力。

它们会飞越灾区,在废墟上空播放幸存者亲人的录音;会在孤独症儿童窗前轻轻盘旋,用灯光打出他们最喜欢的卡通图案;甚至会在临终病房外静静悬停,将家属未能说出口的告别,转化为温柔的光波渗入房间。

人们渐渐发现,科技从未如此柔软。

春天再次降临,第一株由“星语种子”

唤醒的生命破土而出??

那是一朵生长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野花,花瓣呈半透明状,每当夜风吹过,便会发出极细微的铃声。

植物学家检测发现,其细胞结构中含有微量未知矿物质,成分与“星童一号”

残骸表面附着物高度相似。

赵小宇带着团队前往观测。

他们在花旁立了一块小碑,上面刻着小芸最后一段手语的汉语译文。

当晚,十三座听涛站同时响起《启航曲》,旋律中多了一个新的音符??

清脆、短暂,如同孩童初次摇响铃铛。

而在遥远的土星轨道,天文台记录到一次持续十一秒的电磁脉冲,频率恰好等于地球上所有铜铃共振的基频。

紧接着,一道纤细的光束从环带深处射出,直指太阳系外围,消失在柯伊伯带的方向。

没有人知道它去了哪里。

但赵小宇相信,那是小芸的歌声,正穿越亿万公里的虚空,飞向下一个等待被听见的世界。

某日黄昏,他在驿站门前遇见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

孩子仰头问他:“叔叔,你说星星真的能听见我们吗?”

赵小宇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枚旧铜铃,递给他:“你试试看。”

男孩犹豫了一下,轻轻摇了摇。

叮??

风起了。

远方的海面,浪花翻涌如歌。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