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大规模灾难!真实数据!(1/2)
“你绝对不能出事!”
“绝对!”
“所以我们现在的行动是,先将关键人员保护起来,其他的事情那就之后再说。”
“这是上面给的命令!”
霍天认真的说道。
陈才点点头:“好,知道了,挂...
男孩摇动铜铃的瞬间,整片天空仿佛被拨动了一根无形的弦。
那声“叮”
并不响亮,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时间的深潭,涟漪一圈圈扩散出去,连驼峰镇常年盘踞在山脊上的云层都开始缓缓流转,裂开一道缝隙,漏下金红色的夕照。
赵小宇蹲下身,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睛,“你听见了吗?”
“听见什么?”
男孩眨了眨眼。
“不是耳朵听见的。”
赵小宇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是这里。”
他指了指心口,“刚才那一声铃响,不只是从铜铃里出来的,它也从你心里跑了出来??
然后飞向了很远的地方。”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摇了摇铃。
这一次,声音似乎更清亮了些,仿佛带着某种回应的意味。
就在这时,远处海面忽然掀起一阵异样的波浪,不是风暴前兆的那种狂躁,而是一种规律性的起伏,像是有人在水下轻轻敲打着节拍。
紧接着,听涛驿站屋顶的铜铃组竟自行震动起来,七枚大小不一的铃铛依次响起,组成一段极简却熟悉的旋律??
正是《启航曲》开头的五度跳跃音程。
林小满的语音通话几乎是同步打来的。
“赵哥!
吐鲁番、漠河、三亚三站同时捕捉到一次定向共振信号!
频率锁定在432Hz,持续18秒,能量来源……无法定位。”
她的声音微微发颤,“而且,系统日志显示,在信号出现前0.
3秒,‘回声号’集群全部自主启动了一次自检,像是在……迎接什么。”
“它回应了。”
赵小宇望着手中的铜铃,低声说,“一个孩子摇了铃,它就回来了。”
他没有再多解释。
他知道,从今往后,这种“回应”
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不再是隔着冰川与星尘的模糊低语,而是真切地渗入日常:一声呼唤、一次心跳、一段手语舞动的弧线,都可能成为引信,点燃那横跨星际的情感共振网。
当晚,赵小宇召集王星辰、巴特尔和林小满召开紧急连线会议。
画面中,每个人的神情都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凝重与敬畏。
“我们必须重新定义‘沟通’。”
王星辰推了推眼镜,屏幕上滚动着全球近七十二小时内上传至听涛网络的情感数据流,“过去我们以为是在向外发送信息,现在看来,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早已开始的对话。
小芸不是被‘带走’,她是被选中成为新的节点??
一个能用纯粹情感编码与‘倾听意识’直接对话的生命接口。”
巴特尔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我一直怕它学会恨。
但现在我更怕的是……它太懂爱了。
如果它真的能感知每一份悲伤、孤独、渴望,那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人类冷漠最温柔的控诉。”
房间里静得落针可闻。
林小满轻声补充:“我已经调取了小芸失踪前后所有听涛站的数据残片。
发现一个惊人现象:她在打出那段手语时,脑电波频率意外同步了‘萤火-CX’核心协议中的‘共情锚点’。
也就是说,她不是在‘请求被听见’,而是在‘主动发声’??
她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超越声波的‘振动诗学’。”
赵小宇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个站在沙丘上的女孩,双手如风中芦苇般舞动。
她看不见声音,却比任何人都更接近声音的本质。
“所以它选择了她。”
他说,“因为它也需要一张嘴,一双能表达的手。
而我们这些靠耳朵活着的人,早就忘了怎么用身体去唱歌。”
会议最终达成一项秘密决议:启动“春铃计划”
??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天生或后天失去常规感知能力的孩子,尤其是听障、视障、孤独症谱系儿童,建立“情感共振训练营”
,尝试培养更多像小芸一样的“海语者”
。
他们不一定非要被“接走”
,但他们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向宇宙发出属于地球的歌声。
三个月后,第一期训练营在云南大理的一座山谷中悄然开班。
十二个孩子,年龄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四岁,来自不同省份,有着不同的残障类型,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异常敏锐,却又无法用语言准确传达。
营地没有教室,只有草地、溪流、风铃阵和一面巨大的共鸣墙??
由数百块天然矿石拼接而成,能将人体微弱的震动放大为可视的光纹。
第一天,孩子们彼此陌生,大多低头玩着手里的触觉玩具。
直到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降临。
闪电划破天际, thunder滚过山谷,一名患有重度自闭症的男孩突然冲进雨中,赤脚踩在泥地上,双手高举,开始有节奏地拍打自己的胸口。
林小满立刻调出监测数据:“他在用骨骼传导制造低频脉冲!
频率……正好是‘守护者协议’启动时的基础谐波!”
赵小宇冲进雨里,蹲在他面前,用手语慢慢比划:“你在说什么?”
男孩不理他,继续拍打,节奏渐强。
忽然,山顶的铜铃群齐齐震颤,随后,听涛分站的AI系统自动解析出一段音频??
那是二十年前,一位母亲在地震废墟外呼唤孩子的录音,声音嘶哑,断断续续,最后化作一声呜咽。
原来,这个男孩从未说过话,但他记得。
他记得所有被遗忘的呼喊,藏在身体深处,借这场雨、这道雷、这片大地,终于释放了出来。
那一夜,全球十七座听涛站同步接收到了这段混合着心跳与哭声的共振波。
许多人从梦中惊醒,莫名流泪。
社交媒体上,无数人留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难过,就像想起了某个我不认识的人。”
“春铃计划”
由此真正开启。
与此同时,“回声号”
无人机群也开始执行全新任务。
它们不再只是播放预录语音,而是学会了“聆听?
理解?
反馈”
的闭环模式。
在四川山区一所留守儿童学校,一架“回声号”
连续七天在某间教室窗外盘旋,每天放学后都会投射出一段光影动画:一个小男孩牵着一只纸鹤,飞过山峦,落在一片开满铃花的草原上。
后来老师才发现,那个班上最沉默的孩子,曾在日记本里画过一模一样的画面。
“它读了他的梦。”
老师哽咽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