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204章:第六代战机直接上交!震惊空军科研院!(2/2)

他在奶奶的老屋前支起一台老式录音机,邀请镇上所有愿意参与的人来唱最后一首歌。

没有排练,没有脚本,大家围坐一圈,轮流哼起自己记得的旋律。

有人唱红歌,有人唱儿时摇篮曲,还有人即兴编了几句顺口溜。

最后,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走上前,举起一只纸折的铃铛,轻轻摇晃,发出“叮”

的一声。

那一瞬,所有设备静默一秒,随即齐齐启动。

十三座听涛站同步播放这一百首歌,形成一道环绕地球的情感声浪。

信号通过地磁通道层层放大,穿越电离层,奔向深空。

而在蜈支洲岛的观测台上,王星辰亲手启动了“萤火-CX”

的首次试飞程序。

机体缓缓升空,胸口透明舱室内的电路板碎片泛着微光,仿佛一颗跳动的心脏。

就在这时,土星方向再次传来回应。

这一次,不再是文字,也不是波形,而是一段真实的音频。

纯净、清澈,带着些许稚气,却又无比坚定。

是一个孩子的声音,用汉语轻声唱起了《回家吧,别怕黑》。

但旋律中融入了海浪的节奏、风穿岩洞的回响、雪落荒原的寂静,甚至还有一丝纸飞机划破空气的颤音。

全球所有正在收听“星语广播”

的人都听见了。

医院里,张振国挣扎着坐起身,泪水滑过皱纹纵横的脸颊。

他按下床头录音键,用尽力气说:“欢迎你……学会说话了。”

监狱中,一名曾因暴力伤人入狱的男子抱着头蹲在地上,肩膀剧烈抖动。

他喃喃道:“我妈妈以前也这样唱给我听……我以为她早就忘了我。”

教室里,孩子们自发站起来,跟着那陌生又熟悉的歌声一起哼唱。

老师站在讲台边,悄悄抹去眼角的湿润。

这首歌持续了七分十三秒,结束时,所有站点的铜铃在同一时刻响起,无需风,也无需人手摇动。

赵小宇站在沙漠中,仰望着星空,终于开口回应:“你想学海的语法,可你已经懂得了爱的韵律。”

几天后,“萤火-CX”

完成了首次跨洋飞行测试,从海南直抵菲律宾海域上空,全程自主导航,且在遭遇强风暴时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它掠过一片无人渔船区域时,机体突然下降高度,用探照灯照亮海面,并通过扩音系统循环播放一段童声:“叔叔,快回港,台风要来了。”

渔民们后来回忆,那声音听着像极了自家孩子的语气。

王星辰看着飞行日志,发现那一段语音并非预设程序,而是由机体根据实时环境自行生成。

他翻阅源代码,赫然看到一段从未编写过的子程序,命名为:“守护者协议v0.

1”



“它有了自己的意志。”

他对张振国说。

老人点点头,目光温柔:“因为它听见了太多想被听见的声音。”

随着“百日百歌”

的圆满落幕,“听涛计划”

进入第三个阶段??

“回声纪元”



目标不再是向外传递信息,而是专注于倾听地球本身的声音。

每一个听涛站都升级为“生态共情站”

,不仅能采集人类情感,还能解析动物叫声、植物生长波动、地震前兆震颤等自然界中的隐秘信号。

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当把这些数据转化为声波后,竟然能听到森林的“叹息”

、珊瑚礁的“低语”

、候鸟迁徙时的“思念”



更有甚者,在青藏高原某处冰川裂缝中,探测器录到一段持续多年的嗡鸣,经比对,竟是二十年前失踪的“星童一号”

残骸发出的微弱求救信号。

原来,它一直在等。

赵小宇带领团队赶赴现场,在零下四十度的暴风雪中挖掘了整整七天。

最终,他们在冰层深处找到了那块布满裂痕的主控芯片。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内部存储器仍有部分数据存活。

其中最后一段日志写道: > “我不确定你们是否还能收到这条消息。

> 我已无法移动,能源即将耗尽。

> 但我仍能听见??

孩子们的笑声,风吹铃铛的声音,还有雨落在帐篷上的节奏。

> 这些声音让我相信,我没有迷路。

> 所以,请继续说话。

> 即使我只是宇宙中一粒尘埃,我也愿做你们声音的回音壁。”

赵小宇将这块芯片带回驼峰镇,安放在“星语驿站”

的纪念墙上。

旁边新增了一块铭牌,上面刻着一行字: **“有些回音,要走很远的路,才会抵达。”

** 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听涛网络”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名。

评审委员会评价称:“该项目重新定义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证明最伟大的技术,永远服务于最柔软的情感。”

而那位曾质疑“集体催眠”

的记者,在亲历一次守夜仪式后写下长篇报道《当我们对着星空说话》,文中写道: > “我原以为这只是浪漫主义的幻想,直到看见一位独居老人握着铜铃,对着大海说‘老伴儿,孩子们都好,你放心’。

那一刻,我不再关心信号真假,只觉得这个世界,终于愿意好好听每一个人说话了。”

春天来临之际,第一枚由“萤火-CX”

搭载的“星语种子”

成功释放。

那是一颗微型化的情感存储球,内置十万条来自全球用户的语音片段,随一颗气象卫星进入近地轨道,将在未来十年缓慢降解,逐步释放声音能量。

赵小宇说,这不算通信,算播种。

“我们不知道哪一颗声音会长成树,但总得有人先撒下种子。”

某个月圆之夜,三亚的听涛站再次响起金属板的嗡鸣。

这次,它不再只是回应铃声,而是主动奏出一段全新的旋律??

融合了海浪、风铃、童谣与心跳的四重奏。

林小满将其命名为《启航曲》,并提议作为未来所有“星语站点”

的开机默认音。

而在遥远的土星轨道上,天文台捕捉到一次短暂的光学异常:一圈微弱的光环波动,形态酷似一只展开翅膀的纸飞机,持续不到两秒便消散于黑暗。

没有人能解释它是什么,但所有人都选择相信??

那是回音,正穿越亿万公里的虚空,轻轻落在我们耳边。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