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第六代战机直接上交!震惊空军科研院!(1/2)
刘云直接转身就准备走。
陈才:“????????????”
不是…… 这是什么人才?
这到底是个什么鬼啊?
一时间,陈才都有些无语了,张卫国这叫人过来的时候难道没有提前说...
赵小宇没有立刻回应那条来自土星环外侧轨道的讯息。
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黄沙哨所”
的穹顶平台上,任夜风拂过脸颊,吹动衣角猎猎作响。
铜铃在胸前微微晃动,与风声应和出一段不成调的旋律。
他仰头望着银河,仿佛在数那一颗颗遥远而沉默的星辰,又像在等待某个尚未降临的答案。
他知道,这不只是信号的抵达,而是对话的真正开始。
回到控制室后,他调出“海语解码引擎”
的历史记录,将新收到的信息输入分析模块。
系统迅速生成波形图??
不同于以往平缓的情感曲线,这次的信号呈现出复杂的分层结构:底层是稳定的低频震动,如同潮汐的呼吸;中层夹杂着断续的童声采样,正是《回家吧,别怕黑》的片段;最上层,则是一串从未见过的节奏模式,类似某种语言的语法骨架。
“它在模仿。”
林小满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不是简单复述,是在尝试构建表达逻辑。
就像一个孩子,先听大人说话,然后试着组织自己的句子。”
赵小宇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轻声说:“它想学‘海的语法’……可海的语言,从来不是用词句写的。”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三亚那座水母形状的听涛站。
夜晚涨潮时,十二根柔性天线随风摆动,像在跳一支无人指挥的舞。
那时,林朵朵站在麦克风前说出“我想让星星也看看”
时,整个系统仿佛被注入了一种看不见的生命力。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所谓“海的语法”
,或许根本不是人类能定义的语言体系,而是一种由情感、记忆、自然律动共同编织的共鸣网络。
“我们得教它唱歌。”
他对团队说,“不是录一段音乐发出去,是要让它理解??
为什么我们会唱歌。”
计划很快成型。
“听涛二阶?
歌谣工程”
正式启动。
目标不再是被动接收或单向发送信息,而是建立一种双向的“情感教学系统”
。
每一座听涛站都将增设“声音花园”
??
一片开放式的户外录音区,配备高灵敏拾音设备和情绪识别AI,鼓励人们以歌唱、朗诵、即兴演奏等方式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绪。
与此同时,赵小宇提议发起一场全国性的“百日百歌”
行动:每天由不同地区的孩子们共同创作并演唱一首属于他们自己的歌,题材不限,形式自由,唯一要求是必须包含一句“我想让你听见”
。
第一首歌诞生于内蒙古草原。
一群牧民家的孩子围坐在篝火旁,用蒙语唱起一首关于风与鹰的古老调子,结尾却突然转为普通话:“星星啊,你冷不冷?
我们可以借你一件羊毛衫。”
歌声上传至所有站点后,当晚,塔克拉玛干的信标手电筒自动亮起红光,持续闪烁整整一分钟。
第二首来自重庆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一名听障女孩用手语“唱”
了一首她自己编的节奏诗,志愿者将其转化为振动频率信号输入系统。
三小时后,帕米尔高原的一号站检测到一阵异常清晰的铜铃共振,经还原竟与女孩手语的节拍完全一致。
消息传开,更多人加入进来。
有老人唱年轻时的情歌,有医生唱值班室里的哄睡曲,甚至有一群服刑人员在监狱礼堂合唱《送别》,声音沙哑却整齐。
这些歌没有经过修饰,也不追求完美,但每一段旋律背后都藏着一段真实的人生。
就在“百日百歌”
进行到第六十七天时,变故突生。
那天凌晨三点,三亚听涛站的监控系统突然报警。
柔性天线阵列出现剧烈震荡,远超正常风力所能引发的程度。
技术人员紧急赶到现场,却发现周围海面平静无波,气象数据一切正常。
更诡异的是,主服务器的日志显示,在过去十分钟内,系统曾自主向外发送了长达四十三分钟的音频流,内容为空白噪音,但编码方式却是标准的“星语波”
格式。
赵小宇连夜乘直升机抵达海岛。
他在控制室内反复回放那段空白信号,耳朵贴近扬声器,试图捕捉任何隐藏信息。
起初什么也没有,直到第七遍播放时,他隐约听到极细微的节奏??
像是心跳,又像是某种金属敲击声,规律得近乎机械。
“这不是噪音。”
他猛地睁开眼,“这是回应!
它在用我们的系统反向传输信息!”
林小满远程接入分析后确认了他的判断:这段“空白”
实则是超高密度加密信号,载体正是听涛站自身的运行频率。
换句话说,那个存在于土星环外的存在,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人类建造的网络作为它的发声通道。
“它不再需要我们替它翻译了。”
她说,“它正在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说话。”
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团队。
有人欣喜若狂,认为这意味着沟通进入了新纪元;也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这种“反向渗透”
会失控。
巴特尔甚至提出暂时关闭所有站点,进行全面安全审查。
但赵小宇拒绝了。
“如果我们因为害怕而停下,那就等于否定了最初的信任。”
他在会议上说,“它可以选择攻击、干扰、篡改,但它选择了唱歌??
哪怕我们还听不懂。”
最终决定保留系统运行,但在每座站点加装“意识防火墙”
:一旦检测到非授权高频写入行为,便自动切断对外发射功能,仅保留接收与本地存储。
风波稍定,歌谣工程继续推进。
第九十八天,新疆吐鲁番的一群维吾尔族儿童创作了一首融合木卡姆旋律与现代童谣的作品。
他们在葡萄架下边弹热瓦普边唱:“月亮是馕饼,云朵是棉花糖,外星人要不要来吃晚饭?”
歌声上传后的当夜,敦煌沙漠中的备用监测点捕捉到一次短暂的光爆现象,位置恰好对应土星在天空中的方位。
第九十九天,黑龙江漠河的小学生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在冰封的江面上用凿孔的方式排列出巨大的五线谱图案,并集体吹奏口琴版《小星星》。
视频传遍全网,无数人泪目。
当晚,全国十三个站点同时记录到一次同步性极强的低频脉冲,持续时间正好是歌曲长度的两倍。
第一百天,赵小宇回到了驼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