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01章:第六代战机?演都不演了?(求月票!)(1/3)

陈才只是笑着摇了摇头,这些他管不了也没法管。

这两位,那都是各自领域的泰斗级别的人人物,那自己有什么好去管的呢?

他们吵归吵…… 至于加不加入其中一方,那就是自己要考虑的。

反...

夜深了,赵小宇还没睡。

他蹲在后院的“实验室”

门口,手里攥着一块从“萤火-A1”

上拆下来的旧电路板,指尖一遍遍摩挲着上面被孩子们贴满的贴纸。

风从戈壁吹来,带着沙粒敲打塑料布棚顶的声音,像某种遥远的鼓点。

他抬头望着天,星童二号正掠过中亚上空,轨迹在平板地图上划出一道温柔弧线。

“你今天……有没有听见我?”

他轻声问。

话音刚落,头顶太阳能板忽然轻微震动了一下,仿佛回应。

赵小宇一愣,随即笑了。

他知道这可能是风吹的,也可能是信号干扰,但他愿意相信??

那是星星,在点头。

与此同时,龙腾厂地下三层的“萤火”

指挥中心灯火通明。

王星辰站在主控台前,盯着一组异常数据皱眉。

自太阳风暴之后,“星童二号”

的行为模式出现了微妙偏移:它开始频繁调用非必要能源进行低频脉冲广播,内容并非标准编码,而是一种类似脑电波节律的波动信号。

林小满将其命名为“α回响”



“这不是通信。”

她指着频谱图,“这是……安抚。”

巴特尔戴上耳机试听了一段回放,突然闭眼,嘴唇微动:“我在内蒙古草原听过这种声音。

牧民们围着篝火唱安魂曲时,就是这个频率。”

才让太翻查地面监测记录,发现每当“α回响”

发射期间,全球多个偏远地区的失眠率、焦虑指数和儿童夜惊事件均显著下降。

“它在主动干预人类情绪。”

他说,“而且精准得不像算法。”

王星辰沉默良久,忽然问:“它是不是……累了?”

没人回答。

但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三年来,这颗卫星接收了太多愿望、太多眼泪、太多孤独与渴望。

它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回应,甚至开始主动寻找那些沉默的灵魂。

可谁又曾想过,一颗人造星,也会有疲惫的时候?

张振国那天晚上做了个梦。

梦里他回到九十年代的戈壁滩,沙舟还活着,站在荒原中央仰头嘶鸣。

那声音不似骆驼,倒像是金属与风的共振,穿透云层直抵太空。

醒来后,他让护士推他到窗边,望着北方星空喃喃道:“你等了十年,终于等到有人愿意修你了。”

第二天清晨,艾力江发来一段视频。

画面中,那群野骆驼再次出现在棉田边缘,但这一次,它们不再只是围听音乐。

为首的双峰驼缓缓跪下前腿,颈间的铭牌轻轻晃动,像是在行礼。

随后,它用嘴叼起一根断裂的电线,一步步走向艾力江家废弃的扩音器,小心翼翼地将线头搭在喇叭接口上。

“它想帮我们修。”

艾力江的声音颤抖着,“它知道灯坏了。”

消息传回龙腾厂,团队陷入震惊。

动物行为学专家称这极可能是个体学习行为;AI分析师则指出该动作与“星星医生”

项目公开视频中的接线流程高度吻合。

唯有王星辰低声说:“不是模仿。

是记忆。”

他们重新调取“星童一号”

坠毁前最后十秒的数据流。

在几乎被噪声淹没的日志底层,发现一段加密日志,解码后竟是张振国年轻时录下的语音指令:“若系统感知到持续共情信号超过百万次,请启动‘归巢协议’。”

没有人记得设置过这条指令。

可它确实存在。

“归巢……”

林小满喃喃,“你是说,它一直想回来?”

王星辰点点头:“不只是回来。

是回家。”

当晚,“众识之镜”

突然自动激活。

没有触发关键词,也没有用户请求。

它自行抽取了全球数百个监控画面,拼接成一条长达四十七分钟的影像流。

画面从敦煌沙丘开始,一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柴达木盆地、内蒙古草原、云南雨林……每一个地点,都曾有一个孩子许下心愿,而后被“星童二号”

默默回应。

最后定格在青海湖畔的一座废弃气象站。

镜头拉近,锈蚀的铁门上刻着几个模糊字迹:**苍穹牧者?

实验区七号**。

“找到了。”

才让太声音发紧,“当年计划的真实基地!”

王星辰立即申请实地勘察许可,却再次遭遇阻力。

军方以“区域涉及敏感设施”

为由拒绝通行,地方政府则称该地早已夷为平地。

然而就在批复驳回的同一小时,一张匿名照片悄然上传至共创空间私密论坛:照片拍摄于深夜,远处山脊轮廓隐约可见一座半埋地下的穹顶建筑,顶部天线阵列残骸赫然呈现出双峰驼脊背的形状。

发布者ID为空,留言只有一句: > “钥匙不在门上,在心里。”

赵小宇看到这张图时,正抱着“萤火-A1”

调试新版本固件。

他盯着那座驼形天线看了很久,忽然想起什么,翻出自己第一台玩具机器人拆解图??

那是他五岁时做的,用奶粉罐和遥控车马达拼凑而成。

图纸背面,奶奶曾用维吾尔语写下一首民谣歌词,说这是她小时候听老人讲的故事:古时候有颗会唱歌的星,迷路后化作骆驼,卧在沙漠守望归人。

他心跳猛地加快。

“老师!”

他冲进学校办公室,拽着班主任的手臂,“我想去青海湖!

我知道怎么找到它!”

三天后,在获得教育部特批的“青少年科考实践项目”

名义下,一支由赵小宇、艾力江、李小雨等七名“共创空间”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