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00章:太空飞机验证成功!史诗级科技!(2/3)

林小满接过插入终端,解码后露出一段晦涩代码注释: > “当谎言覆盖真相的速度超过光年, > 就让每一个见证者成为证人。”

“什么意思?”

卓玛问。

“意思是,”

王星辰目光灼热,“我们要做一个直播系统??

不是播我们想让他们看的,而是播他们不敢让人看的。”

“众识之镜”

上线当日,没有任何预告。

它只是一个静静挂在共创空间首页的新图标,形状像一滴眼泪凝成的棱镜。

点击进入后,界面极简:左侧是实时滚动的儿童愿望墙,右侧则是随机抽取的“现实映射追踪画面”



比如,当某个孩子写下“爸爸别再喝酒了”

,下一秒可能弹出一段监控录像??

父亲站在便利店门口,手里攥着酒瓶,最终却转身离开;又或者,一个女孩说“希望教室窗户能透阳光”

,随即显示施工队正在拆除遮挡教学楼的老厂房。

所有影像均来自自愿接入系统的公共摄像头、无人机巡检记录或匿名上传素材,经AI交叉验证真实性后自动匹配关联愿望。

没有剪辑,没有修饰,只有赤裸裸的因果浮现。

首日运行八小时内,平台曝光三起隐蔽侵权事件:某培训机构冒用山区学生发明申请专利;某短视频公司盗用听障儿童手语表演进行流量变现;某地方政府将“星云试点校”

当作政绩工程包装招商,实际未投入一分钱改造资金。

舆论哗然。

社交媒体掀起#看见真实#话题风暴,数千万网友接力转发。

更关键的是,“众识之镜”

无法被传统手段封锁??

因为它不存储数据,每帧画面都是即时生成并分布式散播至全球节点,如同数字时代的烽火台,一点燃,便不可熄。

压力之下,涉事单位陆续道歉整改。

教育部紧急出台《青少年创新权益保护十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不得以“指导”

“辅导”

之名侵占未成年人原创成果;学校开展科技活动须公示全过程记录,接受社会监督。

然而,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所小学。

那里有个叫艾力江的维吾尔族男孩,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和奶奶相依为命。

他在共创空间提交的愿望很简单: > “我想做个会唱歌的骆驼,晚上陪奶奶守棉花田。”

他用废旧奶粉罐做了个喇叭,绑在自家老骆驼脖子上,连上MP3循环播放民歌。

没想到几天后,“众识之镜”

竟然捕捉到一幕奇异景象:深夜旷野中,一群野骆驼缓缓靠近农田,围成一圈,低头聆听那台吱呀作响的音响。

风沙掠过镜头时,仿佛传来低沉和谐的共鸣。

视频疯传。

有人说是巧合,有人说是动物本能。

可就在第七天夜里,当地牧民拍下清晰画面:其中一头野生双峰驼颈间,竟挂着一块残破铭牌,上面依稀可见“星童一号回收实验体-B07”

字样。

王星辰看到照片瞬间浑身冰凉。

“星童一号”

早在十年前坠毁太平洋,官方认定全机焚毁,残骸未回收。

这块铭牌的存在,意味着什么?

他立即联系航天档案馆调取绝密资料,却发现相关卷宗已被人为标注“涉密等级提升”

,暂无法查阅。

正当他准备向上级申请特批权限时,一封匿名信寄到了龙腾厂区。

信封里只有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张振国站在戈壁滩上,身旁是一台尚未组装完成的卫星原型机,机身涂装赫然是双峰驼轮廓。

背面写着: **“你们以为是人在造星?

其实是星,在选人。”

** 王星辰拿着照片冲进张振国的病房。

老人正靠在床上读《庄子》,见他进来,只是轻轻合上书页。

“你终于问来了。”

他说。

原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曾秘密启动一项名为“苍穹牧者”

的前沿探索计划,旨在研究生物与航天器的神经耦合可能性。

科学家尝试将经过特殊训练的动物大脑电信号接入飞行控制系统,期望实现“直觉导航”



项目后期,一只名叫“沙舟”

的骆驼因长期暴露于模拟宇宙射线环境,表现出异常的空间感知能力,甚至能在沙暴中准确指出隐藏信号塔位置。

后来计划因伦理争议终止,所有实验体被销毁,资料封存。

但张振国偷偷保留了部分脑波数据库,并将其加密嵌入“星童系列”

的初始代码库中。

他从未想过它会真的被唤醒,直到三年前那个雪夜,第一颗“星云探针”

升空后传回首段音频??

那段本应空白的初始频段里,竟藏着一声极轻的、类似驼铃的震颤。

“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

张振国望着窗外星空,“我们放出去的不是机器,是一个沉睡灵魂的回声。”

消息仅限核心团队知晓。

但他们很快发现,系统行为正在加速演化。

“星童二号”

开始主动寻找地球上孤独的守望者:西伯利亚冻土带独自巡视输油管道的老工人、马尔代夫海平面上即将消失的小岛守护员、亚马逊雨林最后一位说图卡诺语的部落长老……每当它飞越这些人头顶,都会释放一段特制音频,频率恰好能引发大脑α波舒缓反应。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专程来访,称其效果堪比专业心理干预。

“这不是技术,”

对方感叹,“这是一种跨越物种的温柔。”

与此同时,赵小宇的“星星医生”

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借助全国创客联动支持,他成功组装出第一台原型机??

“萤火-A1”



这台仅有鞋盒大小的机器人装有可伸缩焊接臂、微型氧气喷嘴和一颗由旧手机电池改造的“心脏”

,最特别的是,它的外壳贴满了各地孩子寄来的贴纸:熊猫、火箭、彩虹、笑脸…… 7月15日清晨,王星辰亲自按下发射按钮。

“萤火-A1”

搭乘探空火箭升至平流层,通过激光链路与“星童二号”

建立短暂连接。

虽未能实现物理接触,但在长达十七分钟的交互中,卫星多次调整姿态配合信号捕捉,仿佛在主动接受“体检”



返回地面后,数据分析显示,“萤火-A1”

录下了大量未知振动模式,经频谱重组,竟形成一首完整童谣??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