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他真的研发出来了!启动紧急程序!(1/2)
李志强:“????????????”
设计已经有了?
怎么可能!
虽然李志强那不是什么科学家,他也就是个文科生,但跟着学习这么久了,他也是大概知道情况的。
航天科研,那是十分复...
夜色如墨,洒落在渝州厂区的玻璃穹顶上,反射出点点星光般的灯光。
王星辰没有回宿舍,而是独自坐在主展厅角落的一张长椅上,手里还攥着那张“星辰模块”
被正式命名的通知书。
纸页边缘已被他无意识地揉得发皱,可上面的字却像烙进心里一般清晰。
他抬头望着“星童一号”
的模型,忽然觉得它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金属结构。
那银白色的外壳仿佛有了温度,像是在回应某种无声的召唤。
他的指尖轻轻划过笔记本上的新草图??
这一次,他画的不是飞船,而是一座漂浮在近地轨道的“太空花园”
。
藤蔓缠绕着舱体生长,草莓在透明罩内泛着红晕,一簇簇绿叶随微风轻摆。
一个戴着笑脸贴纸头盔的小宇航员正蹲在一旁,用喷壶浇水。
“你还没睡?”
林小满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她披着一件薄外套,手里端着两杯热牛奶,“我以为你早就梦见自己上天了。”
王星辰摇摇头,把本子合上:“我在想……我们做的这些东西,真的能一直这样下去吗?”
林小满在他身边坐下,递过一杯牛奶。
“你是怕有一天,这一切会被打断?”
“嗯。”
他低声说,“就像以前学校科技节,我做了个会飞的纸飞机,老师说‘有创意’,但第二天就被收走了,说是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后来再没人提那个项目。”
他顿了顿,“我现在有点害怕,怕‘星童二号’发射之后,大家就忘了我们说过的话,忘了那些孩子写来的语音留言,忘了李文博的风语者真的飞起来了。”
林小满沉默了一会儿,吹了口气,让热气拂过杯口。
“你知道陈锐为什么选你们五十个人吗?
不是因为你成绩最好,也不是因为你拿过多少奖。
是因为你们的眼睛里还有光??
那种不问结果、只想试试看的冲动。”
她转向展台中央的模型:“龙腾一开始也没想到会有今天。
十年前,我们还在为能不能做出一台国产高精度3D打印机发愁。
那时候,军工企业垄断核心技术,民用市场连图纸都看不到。
但我们坚持做玩具,做教育套件,哪怕被人笑‘不务正业’,说我们是‘军工复合体伪装成儿童乐园’。”
王星辰抬起头:“真有人这么说?”
“当然。”
她笑了,“还有人举报我们借‘青少年计划’收集生物数据,搞脑控实验。
甚至有自媒体标题写着《惊!
某玩具厂训练儿童操控无人机群,疑似备战未来战争》。”
她语气轻松,却带着一丝锋利,“但他们没料到的是,当我们把第一万台‘神经感应遥控套件’免费送到山区学校时,孩子们用来画的是彩虹,不是武器。”
窗外,一阵风吹动山谷中的孔明灯,光影摇曳,映在她的脸上。
“所以你说会不会被打断?”
她看着他,“会。
一定会有人质疑,有机构审查,有舆论攻击。
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拼装一套通信套装,只要还有一个老师敢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怎么在火星种菜’,这条路就不会断。”
王星辰低头喝了一口牛奶,温热顺着喉咙滑下,像是某种无声的承诺。
就在这时,展厅的大屏突然自动亮起。
系统检测到一条来自南极科考站的实时信号接入请求。
画面切换过去,是一间简陋却整洁的临时教室,十几个穿着厚重羽绒服的孩子围坐在一台投影仪前,身后挂着一面手绘的中国地图。
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站起来,声音清脆:“我是赵雪莹,来自长城站附属极地小学。
我们今天完成了‘地月通信信使套装’的组装!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通联测试!”
镜头转向窗外,极光如翡翠帷幕般在夜空中舞动。
而在那绚烂光芒之下,一架由学生亲手搭建的微型探测气球正缓缓升空,尾部绑着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
“我们给它取名叫‘追光号’。”
小女孩笑着说,“因为它要追着极光照亮的地方走。”
屏幕右下角跳出数据流:信号已成功上传至“星童一号”
中继节点,正在转发至全球共享数据库。
王星辰猛地站起身,眼眶发热。
林小满轻声说:“你看,梦想从来不怕寒冷,也不怕遥远。
它只需要一个起点,一根电线,一块电池,和一颗不肯放弃的心。”
第二天清晨,一封加密邮件悄然抵达陈锐的办公终端。
发件人标记为【未知】
,内容仅有一行字: > “你们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动摇某些人的饭碗。
小心。”
附件是一份内部会议纪要扫描件,出自某国防科技研究院。
议题赫然写着:“关于遏制民间航天技术扩散风险的紧急对策建议”
。
文中明确提出,应对“龙腾系青少年科创项目”
加强监管,限制其高精度制造设备流向非备案单位,并提议将“星际方舟”
协作成员纳入“潜在技术外泄监控名单”
。
陈锐看完,没有立即上报,也没有删除。
他打开录音笔,录下一句话:“通知所有合作院校与社区工坊,即日起启用备用供应链通道。
原配送线路暂停使用,改由‘星光快递’无人机网络分批投送。
另外??”
他停顿了一下,嘴角微扬,“告诉孩子们,下次作业题目是:《如何用废易拉罐和橡皮筋造出能在月球跑的车》。”
与此同时,在贵州深山的一所村小里,五年级学生吴志远正蹲在操场边调试他的“竹节水力发电机”
。
水流冲击叶片发出哗啦声,带动微型电机转动,最终点亮了教室屋顶的三盏LED灯。
这是他们全村第一次实现夜间照明自由。
“老师说了,这叫分布式能源。”
他对围观的同学说,“不用大电网,咱自己就能发电!”
而在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少年阿迪力刚完成“太阳能馕坑自动翻转架”
的第三次改良。
他用废旧自行车链条做传动装置,配合光敏电阻控制翻转角度,不仅解决了馕饼烤焦的问题,还能通过手机APP远程查看烘烤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