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六章 混乱的后宫(1/2)

大明是有僧录司的,不过其实也是在上一年,才刚刚设下。

既然李可都这么说了,那朱元璋肯定得满足李可,甚至,把此前去监狱里织过布的李仕鲁,也给一起带上。

而朱元璋的这些动作,不可能瞒过所有人。...

夜色如墨,经略府高阁之上,檀香袅袅盘旋,李可立于窗前,目光穿透层层雨雾,望向北方无垠的旷野。

风从塞外吹来,带着冰雪初融的湿冷气息,也裹挟着草原深处隐隐的躁动。

他闭目良久,耳畔似又响起洪武五年诏狱中铁链拖地的声响,母亲临刑前那一声“儿莫回头”

的嘶喊,至今仍如刀刻般深嵌心髓。

梅娘未语,只轻轻将一件狐裘披在他肩上。

“你觉得他会认罪吗?”

李可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如古井回音。

“宋濂?”

梅娘轻叹,“他是读书人里的清流领袖,门生遍布朝野。

若非确凿无疑,他宁死也不会低头。”

“那就让他死。”

李可缓缓转身,眼中寒光凛冽,“我不是要他认错,我要他崩溃。

我要他在朝堂之上,在百官之前,在陛下眼皮底下,被自己亲手编织的谎言反噬,活活撕裂。”

梅娘凝视着他,忽而一笑:“你变了。

十年前你还想洗清冤屈,如今却要借冤案为刃,斩尽仇敌。”

“因为我明白了。”

李可踱步至案前,指尖轻抚那封铁匣中的血书,“清白不是求来的,是抢来的。

天理不在纸上,而在刀锋与人心之间。

若我不狠,便只能任人宰割;若我不疯,便没人听见我的声音。”

话音未落,檐下铜铃轻响??

三长两短,密道有人入府。

不多时,沈青再度现身,面容憔悴,衣衫褴褛,双目却燃着异样的光。

“我见到了右谷王的使者。”

他喘息道,“他们已按您所言,散布消息:宋濂欲废盟约、削藩属,逼朝廷对辽东用兵。

草原各部皆惊,已有七族遣使密会宁远,愿共抗金陵之‘乱政’。”

李可嘴角微扬:“好。

让他们把话说得再重些??

就说宋濂勾结锦衣卫,拟了一份《边将逆党录》,头一个便是我李可,次则林敬、赵明远,连右谷王也在其列。

再传谣,说我已在辽东暗蓄三十万死士,只待一声令下,便挥师南下,清君侧,诛奸臣!”

“这……太过险了!”

沈青变色,“若陛下真信了这些话,岂不立刻发兵讨伐?”

“他不会。”

李可冷笑,“朱元璋最怕的不是造反,而是被人看穿他的犹豫。

他知道我若真反,何必等十年?

何必一次次备案留档?

他更清楚,一旦对辽东动手,北元必乘虚而入,中原动荡,江山动摇。

所以他宁愿容忍一个‘可疑’的忠臣,也不愿冒天下大乱的风险。”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而且……他已经老了。

越是年迈之人,越怕背负‘杀功臣’的骂名。

徐达病逝,常遇春早亡,蓝玉尚未崛起,如今能镇边疆者,唯我一人。

他可以疑我,但不敢动我。”

梅娘低声接道:“所以您是在赌??

赌他的忌惮,赌他的自私,赌他对名声的执念。”

“不错。”

李可点头,“我在赌一个帝王的人性弱点。

而这局棋,我已经布了整整十年。”

翌日清晨,圣旨抵达后的第三天,辽东全境震动。

三法司派来的钦差尚未启程,京城却先传来惊人消息:礼部尚书宋濂突患重疾,卧床不起,三日未上朝。

御医诊脉后称“忧思过度,肝火攻心”

,需静养月余。

李可闻讯,仰天大笑:“他怕了!

他是被自己的阴谋吓倒的!

他知道那些档案一旦公开,不仅仕途尽毁,连家族都要遭殃!

所以他装病避审,妄图拖延时间,等风头过去再翻盘!”

林敬怒道:“此等奸佞,竟还能逍遥法外?

不如派刺客潜入京城,一剑封喉,永绝后患!”

“不行。”

赵明远摇头,“此刻若他暴毙,必归咎于我们。

陛下纵有疑虑,也会因此震怒,顺势出兵问罪。

我们不能授人以柄。”

李可沉吟片刻,忽道:“不必刺杀,只需让他‘病得更重’。”

众人一怔。

“传令细作,混入宋府药童之中,每日所煎汤药中添一味‘附子’,剂量极微,不足致死,却可加剧心悸、幻视、谵语之症。

再买通太医,说是‘邪祟侵体’,需请道士驱魔。

然后放出风去??

宋濂因陷害忠良,遭冤魂索命,夜夜哭嚎,自称‘悔不该听诏行事’!”

沈青骇然:“这……这不是栽赃?”

“这是因果。”

李可冷冷道,“他当年罗织罪名时,可曾想过今日?

他逼人画押时,可曾念过一丝天理?

现在,我只是让他尝一尝,什么叫众叛亲离,什么叫寝食难安。”

命令下达不过五日,京中流言四起。

百姓街头巷议,皆言宋濂夜半惊叫“杀人偿命”

,家中婢女称见黑影绕床而行,道士做法时竟从屋梁上落下一块写满血字的破布,上书“洪武五年,冤魂不散”

八字。

更有甚者,有孩童编成童谣传唱:“宋公清名今何在?

诏狱血流浸冠带。

昨日权臣今病鬼,阎王点名不放贷。”

朱元璋闻之,震怒不已,下令彻查谣言源头,结果查来查去,线索皆断于锦衣卫内部。

刘伯温私下劝谏:“陛下,此事蹊跷,恐有人刻意为之。

然无论真假,宋濂已失人心,不宜再掌礼部。

不如暂令致仕,以安内外。”

朱元璋沉默良久,终允其所请。

当“宋濂致仕归乡”

的诏书传至辽东时,正值春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