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五章 文章治天下(2/2)

辽东经略府大门洞开,数十辆牛车满载粮草军械,浩浩荡荡驶向边关。

与此同时,梅娘亲自执笔,以李可名义发出最后一道政令:因身体抱恙,自即日起闭门谢客,军政要务交由副使林敬代管,本人将择日上表请辞,归老田园。

消息如风传至金陵。

朱元璋正在批阅奏章,闻报手微微一颤。

“请辞?”

他喃喃道,“这个时候?

偏偏在北元南侵之际?”

刘伯温匆匆赶来:“陛下,此必诈也!

李可分明是在试探您的底线。

若您准其辞官,辽东必乱;若您不准,他便可对外宣称‘圣眷优渥,不容功臣退隐’,进一步巩固人心。”

朱元璋沉默良久,忽而笑了:“你说他会造反,可他从未举旗。

你说他专权,可他事事备案。

你说他勾结外夷,可这次右谷王来犯,竟是未经他同意擅自行动。

孤忽然觉得……这个人,比孤想象的还要难缠。”

“那您打算如何应对?”

“准辞。”

朱元璋提笔蘸墨,在奏报上批下两字,力透纸背:“准奏。”

满殿震惊。

刘伯温失声:“陛下!

万万不可!

辽东无人可继其任,一旦易帅,士卒不服,百姓惶恐,敌军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

朱元璋缓缓合上奏本,“他不会走。”

果然,七日后,辽东再递急报:李可闻陛下恩准辞呈,悲痛欲绝,连夜焚香告祖,然三军将士哭拜辕门,恳请留下。

百姓扶老携幼,堵塞道路,高呼“愿与经略共生死”



李可感念军民之情,遂上第二疏,言“虽朽骨残躯,不敢违众望”

,愿继续效力边疆,直至驱逐胡虏,安定社稷。

朱元璋看完,久久不语,终是长叹一声:“此人,真乃国之柱石也。”

随即下旨慰勉,赐蟒袍玉带,加食邑五百户,并特许辽东经略府设立“参赞机务”

之职,可自行任命心腹二人,参与核心决策。

圣旨抵达当日,李可率众将出迎,跪接如仪。

可当他展开黄绢,看到“参赞机务”

四字时,嘴角终于浮现出一丝真正笑意。

他知道,自己赢了第一局。

当晚,经略府密室之中,李可召集林敬、梅娘、赵明远三人。

“下一步,”

他说,“我们要让宋濂自己跳出来。”

“怎么做?”

赵明远问。

李可取出一封书信,递给梅娘:“你立刻派人送往右谷王帐中,就说李可已获皇帝信任,即将发动清洗,首当其冲者便是当年参与诏狱的旧臣。

特别提醒他,宋濂近来屡次上书反对册封草原藩属,恐将推动朝廷废约。”

林敬恍然大悟:“您是要借右谷王之手,逼宋濂表态?”

“不错。”

李可冷笑道,“若宋濂害怕,必定急于撇清关系,甚至主动提议加强对辽东控制。

届时,他越是表现恐惧,就越显得心虚。

等他在朝堂上公开攻击我‘蓄养死士、图谋不轨’,我便当场拿出当年刑部档案副本,连同沈青的证词,一举翻案!”

“可档案早已销毁……”

“是啊,表面看是销毁了。”

李可从案底抽出一只铁匣,“但我在狱中时,曾以血为墨,将关键供词默写于桑皮纸上,藏于发髻之中。

后来侥幸逃脱,这份东西一直随身携带。

再加上各地旧部暗中收集的证人名录,足够掀起一场滔天巨浪。”

梅娘凝视着他,轻声道:“你忍了十年,就是为了这一刻?”

“不止。”

李可目光深远,“我要让全天下的官员明白:天子可以一时蒙蔽,权臣可以暂时得势,但只要活着,就有翻盘的机会。

忠诚不该被辜负,冤屈不该被遗忘。”

数日后,北方战事突变。

右谷王大军压境,却在距离边墙十里处突然停驻,随后派出使者求和,称此前举动系“误听奸人蛊惑”

,愿献马五千匹赎罪,并请求重订盟约。

李可欣然应允,在宁远城外设宴款待使团。

席间,他当众宣布:“本官年迈多病,本当归田,然今外患未平,岂敢卸责?

惟愿诸君归去后转告可汗:只要明尊大义,永不背盟,李某纵死,亦护尔族百年安宁。”

言语恳切,闻者无不落泪。

与此同时,京城之内,宋濂果然坐不住了。

接连三日上书,称“李可威震边陲,渐成尾大之势”

,建议削其权柄,分设辽东巡抚、总兵二职,互相牵制。

更有甚者,他还联合数名御史,搜集民间关于“李可私建宫殿”

“自称千岁”

等流言,汇成奏折呈于御前。

朱元璋阅毕,面无表情,只说了一句:“送去锦衣卫备案。”

三日后,李可的反击开始了。

一道密奏直达皇宫,附带厚厚一叠材料:包括当年刑部审讯记录残页、幸存者证词、以及沈青亲笔所写的监视报告,详述宋濂如何指使下属构陷忠良、篡改口供、逼迫画押。

奏折末尾,李可写道:“臣本罪人,蒙陛下赦免擢用,本当粉身碎骨以报。

然今见昔日陷臣者反居高位,日夜谋划再兴大狱,诛锄异己。

臣不怕死,只怕忠良寒心,边将离德。

若陛下不信,可召沈青对质,或遣钦差查验辽东案卷。

臣愿束身归京,伏阙待勘,以明心迹。”

朝野震动。

朱元璋连召刘伯温、李善长等人议事,整整三日未出乾清宫。

最终,一道圣旨颁下:着都察院会同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会审,彻查洪武五年诏狱旧案;礼部尚书宋濂暂停履职,接受问询;李可功过待议,暂保留经略之职,静候裁决。

消息传来,辽东万民欢呼。

而就在圣旨抵达的当夜,李可独自登上经略府最高楼阁,点燃一支檀香,面向北方星空,低声说道:“父亲,母亲,大哥……你们看见了吗?

我没有逃,没有跪,也没有忘记。

十年磨一剑,霜刃今朝试。

那些踩着我们尸骨上位的人,终将跌入深渊。”

梅娘悄然立于身后,望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个男人从未如此孤独,也从未如此强大。

远方,春雷滚滚,大地苏醒。

辽东的雪,终于化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