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03章 十一月(1/3)

从今年的九月份开始,集团各部门以及获准入驻集团双子座大楼的单位便陆陆续续地搬到了新的办公楼。

就到 只有集团领导以及综合管理部还没有完成搬迁任务,不过也在进行中。

上一次回京,李学武陪同李怀德等人参观了新的办公楼,也看了李怀德的办公室,着实宽敞漂亮。

整座大楼都是由法国设计师牵头,结合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优秀设计师与红星联合建筑的设计师共同完成的设计和装修。

风格自然兼具实用性和现代化,大楼所应用的钢化玻璃和装修材料很多都是进口,造价着实不低。

李学武此次回来依旧没能赶上集团领导层搬迁,他自己当然不会心急,秘书长办公室就在那又丢不了,况且就算搬过去了,又能用咋地。

一时半会他是回不来的,就算是要搬,这边也没什么东西可搬了。

当初的秘书长办公室已经被卜清芳占用了,陈寿芝来了以后她要主动让出来,可陈寿芝没让。

直到卜清芳去联合能源总公司上任,陈寿芝也没更换办公室。

原因很简单,虽然那间办公室较他现在用的宽敞一些,但集团马上就要搬迁到新的大楼,他还费什么事。

不过13号的管委会工作会议的召开地点是在双子座大楼十楼。

为什么是在十楼,而不是同样拥有小会议室的九楼 很简单,九楼是集团领导办公室楼层,按李主任要求,最好的那间小会议室悬挂的是常委会会议室。

现在上面要求各机关单位积极讨论和探索恢复组织领导架构,李怀德当然能读懂上级的要求和风向。

现在设置常委会会议室是早了一点,但绝对等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用。

再一个,集团目前还没有考察和选出新的d组织成员,所以不方便用。

这里多说一句,如果按照上级要求和指示,恢复组织架构,那么红星钢铁集团会产生几套管理班子 答案是三套,有意思吧。

第一套就是刚刚提到的d组织架构,要恢复d组会议,恢复结构。

第二套则是现有的,已经使用了三年的管委会组织架构。

第三套则是红星厂正式完成集团化目标以后产生的业务管理架构。

一般来说,第一套组织架构是由书记、副书记和d组成员组成。

第二套都知道了,是由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

第三套则是由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总经理助理组成。

第三套组织架构另有副总经理级别的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总设计师。

李学武同老李讨论过相关的组织架构设置条件,以及管理需要。

他给老李提出了一个意见,那就是增设安全总监一职,副总级别。

从他接手并发起红星厂的安全管理革新以来,红星钢铁集团每年的生产事故伤亡人数都在可控范围内。

别看今年冶金厂4号炉发生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但伤亡人数在全年安全生产指标范围内,尤其是比较其他工业企业,那也是遥遥领先的存在。

不用比,也没法比,红星钢铁集团对安全生产的要求非常高,高出了行业标准。

你说4号炉事故的伤亡人数在高标准面前就是个笑话,这李学武承认管理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

开始调查到现在,一直没得出结论,相关的专家已经去了三批次。

李学武在事故调查工作会议上已经强调,要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也要厘清生产事故责任,还要保证后续安全施工保障。

这三者并不冲突。

也正是受四号炉安全生产事故启发,李学武这才提议增设安全总监一职,全面负责集团上下安全生产工作。

集团层面增设安全总监,自上而下就要设置安全总监和安全管理员。

要打造安全管理体系,尽最大可能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李怀德当时没有立即否定他的意见,表示会同上级领导汇报讨论。

时间过去了半个月,没听到老李的消息,李学武知道他的这个意见应该是被采纳了,否则早就有消息了。

老李还是一个想干事的人,就是经常摸不着门道,也看不清前面。

他的谨慎让他躲避了许多暗箭,但也失去了很多机遇。

尤其是现在,他是集团的一把手,是顶雷的存在,他哪里敢冒失。

此次集团召开管委会工作会议就是对前一季度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布置安排。

他可以不懂,但不能不知道。

召开工作会议正是要对现阶段重点工作进行集体讨论,并产生一致性意见。

什么叫集体的决策,这就是。

李学武回京期间用了一台小车班的魔都轿车,也就是所谓的“两头平”

,空间相对较小,坐着还算是舒服。

韩建并没有来接他,而是派了一个年轻的司机,同张恩远一起来的他家。

11月的京城天气早就凉了,不过早晨的阳光也足够温暖,就是没有夏日那般热烈。

家门口道行树已经光秃秃的,环卫工人早早地便在马路边收拾着厚厚的落叶。

估计这也是最后一茬了,往后再想找这么厚的落叶也是困难,树上零散悬挂的几片不成气候。

二丫送他出门,同他询问今晚是否回来吃饭时,白色的哈气从嘴里时不时地冒出来。

并没有很急切地降温,但气温就是越来越低。

“如果我不回来吃饭,会给家里打电话的。”

李学武出了院门,回头同二丫微微点头说道:“记得中午给你小宁姐送的饭菜清淡一点,她胃口不好。”

“我知道了,二哥,您放心吧。”

二丫答应的很痛快,回头看了看院里窗子,李姝和李宁正趴在餐厅的八角窗望着这边。

顾宁比李学武上班要早,早饭吃过便收拾了东西往单位去了。

冬天嫌麻烦,自行车都不骑了。

也是有多嘴多舌的,医院里传闲话,说顾宁是娇小姐,单位距家只有那么一点点还要骑个自行车。

顾宁早就厌烦这些闲话,可在李学武的劝说下还是忍了下来。

也是父亲和母亲不在京城,家里的影响力日渐薄弱,领导对自己的态度也没以前那么积极。

反正是种种原因吧,据李学武说还有社会对阶层的反抗意识和敌视,她都无所谓了。

天气暖和的时候还会骑着自行车,因为那是李学武给她买的。

天冷了怕摔跤,也怕寒风打脸,那就走着去单位。

不过怎么走都比李学武早,只要做手术就得查房,能早一点去还能留出充足的时间询问病情。

这样看来,她比李学武更热爱工作,是当做事业来做的。

李学武完全是把工作当生活里的一部分。

他甚至将陪孩子和家人休闲也当做是生活的必需品,工作和生活分的很清楚的态度着实有点另类。

这个时候讲什么 讲奉献、讲付出、讲认真工作,唯独不讲偷闲躲懒。

可李学武就是这种态度依然能将工作做的很好,不得不说有的时候还得看能力。

汽车沿着宽阔的马路拐出了东直门,径直驶向亮马河生态工业区。

其实不用看工业区大大的招牌,更不用去看周围的建筑物判断是否到了,只需要用心感受。

这个年代的公路施工标准不高,尤其是乘坐减震效果一般的轿车,舒适性削减的很厉害。

但当轿车驶入亮马河生态工业区以后路况感受便不一样了,这里的马路是用沥青混凝土铺就的。

李学武很清楚后世公路铺设标准,在亮马河生态工业区设计和建设之初便提出了这一要求。

亮马河生态工业区所有改扩建和翻修的马路通通按照这一标准施工建设的。

严格的施工工艺造就了平整的路面,汽车跑在上面感受不到一点颠簸。

比较出城时狭窄的道路,一进入亮马河工业便能清晰地感受到这里的不一样。

主干道双向82车道,4机动车1非机动车车道的设置至少满足未来50年的交通需要。

就是厂区公路和辅助道路也做到了42的设计,汽车和自行车行驶在工业区道路上一点都不拥挤。

尤其是工人新村自去年12月份开始入住以来,今年又完工了一大批住宅楼,工人陆陆续续地搬进了新家。

在服务市场和商业一条街开始营业后,大部分职工和家属都不用再去城里购买商品,大大减少了交通压力。

从工人新村出来就是商业一条街,走到头就是供应和服务市场,生活需要有劳服公司和销售公司,哪里还需要往城里跑,反倒是城里人往工业区跑。

以前四九城就这么大,年轻人也好,成年人也罢,放假了都喜欢串门走朋友。

不爱串门的也会去商场逛一逛,即便是兜里没钱什么都不买,也想去见见世面。

现在有更大的世面可见,他们还能错过 当然了,京城的年轻人肉眼可见的少了,不上学就上班,不上班就下乡,谁敢在大街上闲遛弯。

可亮马河工业区供销市场开业的那天还是吸引了来自全城的目光。

以前有轧钢厂职工亲戚的人都听说了,红星厂给职工的福利待遇非常好,不用票都能买着东西。

那时候光听说了,可供应服务部是在厂区内部,一般人还真进不去。

现在好了,供应服务部搬迁到了供销市场,谁都能去看看热闹。

当然是看热闹,想要买东西还是得拿钱和票。

红星钢铁集团的职工则不需要,他们要带着自己的工作证,以及家用供销簿,登记过后就能用钱买东西。

这可羡煞了那些看热闹的老百姓,因为供销市场里的商品种类同城里的市场一样全。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