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七百九十二章 新军(2/2)

“老臣感念陛下恩德,定不负皇恩,以戴罪之身,为陛下尽忠,为朝廷出力,斩外夷之首,平四海之疆…”

王越在巴结人方面,很有一套。

上来就是一通吹捧,表现出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到此时,他仍旧认为自己是在争取成为新的三边总制。

“赐座吧。”

朱祐樘很客气。

王越这才起身,却不敢跟朱祐樘对视,而是低着头,坐到了太监提前为他准备好的座位上。

朱祐樘道:“朕下旨,以腾骧四卫为基础,打造一支新军,目前只凑集了四五千人,以火炮和火铳为主,但并不作为神机营使用,而是要以这路人马,专门训练使用火器,若可能的话,以后再有战事,便让其上阵。”

王越道:“陛下一心护大明边疆安稳,实乃旷世明君。若是臣有能尽绵薄之力的地方,请陛下只管下旨安排。”

“好。”

朱祐樘颔首,“你既是文臣,也曾作为大明武勋,说话简单直接,这很好。朕的意思,由你去替朕训练这支新军,就以你之前上奏,所列的那些战略战术,全都实验一遍。当然,也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多听熟知新炮、新火铳使用和作战之人的意见。”

王越心情非常激动。

我之前那些上奏,并没有白写。

原来张家父子对我的提点,全都是有用的,陛下真有意在军政上有所建树,而我在成化朝时功勋卓著,不就说明我是有能力助陛下完成抱负之人?

我会不会成为弘治朝以来,大明军中第一人?身兼兵部尚书、威宁伯的身份,再次兵临西北,光照草原?

就在王越细品皇帝话中蕴含有什么深意时,一旁的覃昌善意提醒:“王先生,您知道陛下的意思吗?”

“知道,臣明白。”

王越起身,抱拳领命,“臣自当尽心竭力。”

覃昌笑道:“光尽心竭力可没用,你得知道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训练新军,其实陛下看过你所献军务策,虽然看似用心了,但很多地方,仍旧太过古板。”

“啊?”王越没想到,皇帝是因为对自己的上奏内容不满意,才没有给他去西北历练的机会?

朱祐樘道:“覃大伴别这么说,王卿家见识深远,足以改变大明当前军政格局…只是目前装备的火器太新,导致以后用兵和列阵等方式上,也需要大胆创新才行…一切都得实际观察,多接触后才能更好地改善。”

王越道:“陛下教训的是。”

嘴上这么说,他心里还是有些不服气。

心想,那些火器我又不是没见过,说厉害也厉害,但也没厉害到直接逆天改命的地步吧?鞑靼骑兵异常彪悍,来无影去无踪,有那么容易制服?

还不是得一场一场硬仗打下来?

朱祐樘再道:“有关新的阵法排布,以及新火器的运用,王卿家你多跟延龄商讨,既然是由他主导把这些火器造出来的,有关这些火器的性能和用途,长处短处之类的,想来他都比较清楚。”

王越听到这里,终于明白皇帝的意图是什么。

不是让你王越自己去装逼!

眼前的小皇帝,仍旧跟先皇一样,都是先宠信一个身边人,再以身边人来驾驭下面的臣子。

只是当初是汪直,而眼前却是个小外戚。

不过他心中多少有些不服气。

毕竟汪直去西北督军前,已经提督西厂多年,还在辽东经营,要手段有手段,要权谋有权谋,论心狠手辣,更远非一般人所及。

至于那位小国舅…只是看上去聪慧些,上次相会并没觉得有多高人一等啊。

覃昌笑道:“王先生刚回京,或对咱这位小国舅不太了解,话说这两年,从他手上放出来的好东西可不少,就说那些火器,或许是旁人几十年上百年都不能改进,而在他手上,只是一会儿的工夫…呵呵。”

说到这里,覃昌由衷地替皇帝感到高兴,此时的他已完全不复当初对张家抱有深切敌意的状态。

我现在是内相,站在高位上当然能理解皇帝对未来军政的期待。

如今朝中真正能帮到陛下的只有张家人,且这位小国舅距离成为大明的权臣,似乎还差得很远,对他威胁不大。

连张来瞻都选择半隐退,如果我还去跟张家作对,那不但是自取灭亡,更是对朝廷和陛下的不负责,以后谁还会尊重我?

王越恭敬地道:“臣领命。”

朱祐樘笑道:“覃大伴,你回头带他去见见延龄,让延龄把一些机密的训练手册等物,都交给王卿家看看。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