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说是家人来寻(1/3)

叶知瑾站在上面,就好像随时都会融入到里面一样。

“叶……知瑾!”

许少瑜小心翼翼地叫了一声。

前面的人回了头。

“你来得正好,你看看。”

转过身,叶知瑾指着那一片湖泊,“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什么?”

许少瑜站在叶知瑾的身边。

“是镜湖。”

许少瑜皱眉,“为何是镜湖?”

“这里以前只是一个深坑而已,这些水,或许只是……”

说到这里,许少瑜停下了。

因为这里距离最近的湖还有很远,最近也没有下雨,这些水实在是来的莫......

风雪渐歇,晨曦初透。

苏沉音立于太庙后殿的偏廊下,手中握着一卷《影鸦录》的抄本,指尖轻轻抚过封面上那枚暗红印鉴??

“非天命,惟民心”



她将书交予苏砚时曾说:“此卷不入正史,亦不列典籍,只存于你手,待将来有识者观之。”

少年帝王接过时双手微颤,仿佛接下的不是一本书,而是整个王朝最沉重的秘密。

自周景安归顺以来,“残梅”

之名如幽影穿梭于南北要道,以钦案司密令为引,逐一拔除“影鸦”

残党。

那些藏匿在边镇驿站、军营粮仓、甚至宗室府邸中的暗桩,皆被连根掘起。

有些供词令人发指:一名县令竟已潜伏二十年,表面清廉爱民,实则每夜焚香北拜,称“少主归来之日,便是血洗江南之时”

;更有宫中老宦官临死前哭喊:“我不过是个传话的……可他们说我儿子还在漠北做人质!”

苏沉音没有心软。

她在奏报上批了八个字:“宁错三日查,不放一人漏网。”

但她也明白,真正的清算,从来不在刑场。

新年过后,贤才大典如期举行。

来自各地的寒门学子齐聚京师,其中不乏曾受“影鸦”

蛊惑之人。

有人曾在私塾听先生讲“周室复兴论”

,热血沸腾;有人因家中长辈参与伪龙祭祀而遭株连,流落街头。

苏沉音亲自拟定策问题目:《何谓正统?

》 答卷纷至沓来。

一位岭南举子写道:“若君王能止战息兵、轻徭薄赋,则草莽可为天子;若满口仁义却纵兵屠城,则九五之尊亦是盗贼。”

苏沉音阅后沉默良久,提笔朱批:“此子当授翰林编修,赐袍带入朝。”

与此同时,她悄然下令重启慈云庵旧址重建工程。

并非为了纪念什么先帝遗妃,而是要在原地建一所女子书院,专收孤贫女童,教授医术、算学与律法。

碑文由她亲撰:“昔日火海焚婴,今以书香续命。”

林骁不解:“您不怕再引来风波?”

她摇头:“越是遮掩,越显心虚。

我要让天下人知道,那段黑暗不曾被抹去,但也终将被光明覆盖。”

然而,风暴并未真正平息。

三月初七,春寒料峭。

钦案司急报:岭南梅岭村废墟中发现半具焦尸,怀中紧攥一枚铜钱,正面刻“癸酉”

,背面铸“景安”



经仵作查验,死者为成年男子,身高五尺八寸,右耳缺失??

与周景安体貌不符。

“替身。”

苏沉音看着验状,神色不动,“有人想让我们以为‘梅七郎’已死。”

她召来“残梅”



密室内,青年褪去外袍,露出右耳后的残梅胎记。

他跪地禀报:“属下已查明,国子监中有三人曾接触‘影鸦’密信,其中一人昨夜逃往漠北方向。

另有一批伪造玉牒正在南境铸造,预计半月内流入市井。”

苏沉音点头:“你做得很好。

但从今日起,你要彻底消失。”

“属下明白。”

“我会对外宣布,‘残梅’已于追捕途中坠崖身亡。

你的新身份,将是西山行宫守陵官,代号‘守松’。”

青年叩首:“愿为暗壤,护树长青。”

送走他后,苏沉音独坐灯下,翻开裴照留下的最后一本笔记。

泛黄纸页上写着一行小字:“沈崇安布九子,实为试天下人心。

彼不信苍生自有明断,故设局以惑之。

破局之道,不在诛杀,而在启智。”

她闭目良久,终于落泪。

原来裴照早就看透一切。

他不愿亲手揭穿阴谋,是因为他知道,唯有让她一步步走出迷雾,才能真正摆脱“圣母”

的枷锁。

他曾是她的谋士,更是她的镜子。

而现在,这面镜子碎了,光却留下来了。

四月十八,上巳节。

宫门开启,百余名庶民手持“直言疏”

排队而入。

有人控诉地方官强征劳役,有人质疑税制偏袒世家,更有一位老农写道:“陛下年少,太后摄政,是否也算‘篡位’?

若不算,为何程明远等人非要执着血脉?”

苏沉音逐一批阅,未删一字。

次日,她命人在宫门前立榜公示所有奏疏,并附回应:“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凡属实情,三月内必有处置。”

朝野哗然。

有老臣怒斥“妇人干政,乱纲常”

,却被苏砚当廷驳回:“母后所行,皆依祖制《谏议录》行事。

尔等若不服,可上疏弹劾??

但请记得,朕也会亲阅每一封奏章。”

这是第一次,皇帝站在了母亲这边,不是因为亲情,而是出于理性。

五月端午,昭华书院迁回原址。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