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52章 这才是最重磅的一个新闻!(1/2)

“《杀手:龙的觉醒》,也就是《杀手2》,将由环球、相对论和电影科学影业三家共同投资开发!”

“同时,电影科学将成为环球亚太区主要合作伙伴!”

“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

...

林晓把那张泛黄的艺考准考证轻轻夹回日记本里,像收起一段不敢轻易触碰的旧梦。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她指尖,暖得几乎要融化纸页上的岁月。

她没说话,只是将本子放进抽屉最深处,仿佛怕惊扰了那个曾经一无所有却敢仰望星空的女孩。

林然坐在对面,看着她这一连串动作,也没出声。

他知道,有些记忆不是用来翻阅的,而是藏在心底,成为支撑人继续前行的力量。

他端起咖啡喝了一口,苦意在舌尖蔓延开来,却带着回甘??

就像他们走过的这十几年。

“老年剧团的事,我已经联系了几家社区文化中心。”

他放下杯子,从包里抽出一份打印好的调研资料,“昆明有个退休教师自发组织的‘银发话剧社’,排过《雷雨》,还去省里拿过奖。

成员全是六十岁以上的阿姨,最小的六十五,最大的七十九。

她们每周三下午三点准时排练,风雨无阻。”

林晓眼睛亮了起来:“七十九岁还能演繁漪?”

“不止。”

林然笑了,“领头那位姓周的老师说,去年冬天排《北京人》,老太太演愫方,最后一场独白时突然咳血,被送去医院。

结果第二天打着点滴又回来了,说‘戏还没完,我不能走’。”

林晓怔住,片刻后低声说:“这才是真正的热爱啊。”

“是。”

林然点头,“她们不为票房,不为名气,甚至不在乎有没有观众。

她们只是想证明,哪怕头发白了、腿脚慢了,心里那束光还没灭。”

林晓站起身,走到墙边,手指轻抚过一张张海报:《她来过》《春逝》……每一部都像一块砖,垒成了她们通往真实的路。

她忽然转身:“我要去见她们。”

“现在?”

“越快越好。”

她眼神坚定,“我们拍了那么多别人的故事,这一次,我想站在她们中间,而不是镜头后面。”

林然沉默几秒,然后笑了:“行,我订机票。

不过这次你别想着一个人跑前线,我跟你一起去。”

三天后,他们抵达昆明。

春城的风裹着山茶花香拂面而来,街道两旁的老梧桐洒下斑驳光影。

剧团所在的社区活动中心藏在一条小巷深处,外墙爬满藤蔓,门口挂着一块木牌,字迹歪歪扭扭写着:“春晖剧社”



推门进去时,屋里正传来断断续续的台词声。

> “人生在世,谁不是背着重担走路?

可只要还能唱一句、说一句,就说明魂儿还在!”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站在屋子中央,手握剧本,声音洪亮。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腰板挺直如松。

其他几位老人围坐一圈,有的拿着扇子打节拍,有的低声跟着念。

角落里坐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正用二胡拉着《送别》的调子,琴音苍凉悠远。

林晓和林然站在门口,谁都没动。

直到一曲终了,掌声响起,那位老太太才转过身来,目光锐利地扫向门口。

“你们是谁?”

她问,嗓音干脆利落。

林晓上前一步:“我是导演林晓,这位是我的搭档林然。

我们想拍一部关于你们的电影。”

屋内顿时安静下来。

有人交头接耳,有人上下打量她们。

那位老太太眯起眼:“拍我们?

为什么?

我们又不是明星。”

“正因为你们不是明星。”

林晓轻声说,“所以更值得被看见。

你们排戏不是为了红,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活得有劲儿。

这种劲儿,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了。”

老太太盯着她看了许久,忽然笑了:“说得倒是漂亮。

可你知道我们这群人是怎么凑起来的吗?”

她指了指身边的一位阿姨:“她老伴走得早,儿子在国外十年没回来;那边穿红毛衣的,癌症术后三年,医生说活不过一年,她硬是撑到现在;还有我??

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一辈子教别人读剧本,自己却从没上过台。”

她顿了顿,语气沉了下来:“我们聚在一起,是因为孤独。

但我们也发现,只要站上那块破地毯当舞台,我们就不再是‘没人要的老人’,而是角色,是演员,是有名字的人。”

林晓鼻子一酸,几乎说不出话。

林然接过话:“所以我们想记录这个过程。

不美化,不煽情,就真实地拍下你们如何一字一句背台词,如何摔倒了再爬起来,如何在一个没人看好的年纪,重新学会做梦。”

老太太沉默片刻,缓缓点头:“可以拍。

但我有个条件。”

“您说。”

“我不叫主角。”

她斩钉截铁,“我们所有人都是主角。

少一个,都不算数。”

林晓郑重答应:“好。”

拍摄筹备迅速展开。

林然负责协调团队进驻,林晓则一头扎进剧社的生活。

她不再只是观察者,而是参与者。

她开始跟大家一起背词,学走位,甚至报名参演配角??

一位只出场五分钟的邻居老太太。

第一次排练,她紧张得忘词,惹得众人哄笑。

那位姓周的老太太拍拍她肩膀:“别怕,我们都这样过来的。

记住,演戏不怕错,怕的是不敢开口。”

渐渐地,林晓发现自己变了。

从前她在片场是掌控一切的导演,如今却要学会低头请教一个七十岁的阿姨怎么哭得自然。

“眼泪不是挤出来的,”

对方告诉她,“是你想起某个人、某件事,心突然空了一块,它自己就流下来了。”

她记住了这句话。

与此同时,林然悄悄推进另一条线索。

他在走访过程中得知,这群老人中有一位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话剧新星,名叫苏婉清,因家庭变故被迫退圈,此后半生默默无闻。

如今她已八十二岁,听力衰退,走路需拄拐,但在谈起当年演出《日出》的经历时,眼里仍有火光。

林然找到她家时,老人正在阳台上喂鸟。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