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315章 :诸葛·司马

许褚是个闲不住的,常凑到诸葛亮身边。

“那小孩,俺看你最近咋总不说话,想啥呢?”许褚啃着面饼,大大咧咧地问。

诸葛亮抬起清澈的眼睛:“许大哥,并州…也有很多这样的流民吗?”

许褚挠挠...

夜风穿城而过,拂动升龙台上的旌旗,猎猎作响。刘琮久久伫立,目光越过连绵屋舍,落在远处那片泛着银光的麦田上。月色如水,田野静谧,仿佛大地也在低语。他忽然觉得,这风不只是风,而是某种无声的传递??从千年前的蜀汉丞相府,一直吹到今日的成都城。

他缓缓闭目,脑海中浮现出幼时在宫中读书的情景。那时昭帝常命他诵读《出师表》,一字一句,皆如刀刻。起初不解其意,只觉文章悲壮;如今方知,那一纸奏章里藏着的,不是哀叹,而是信念。一种将国家托付于民、以农为本、以心为防的深远布局。

“耕者为兵,居者为阵。”这八字如钟鸣回荡在他心头。

翌日清晨,朝会再启。刘琮奏请设立“屯田总署”,统管全国田堡建设、新稻推广与信号链维护,并提议将每年春分定为“耕安节”,皇帝亲率百官祭祀农神,同时巡视一处田堡,以示重农安民之志。昭帝欣然准奏,诏书即刻颁行天下。

与此同时,北境急报传来:鲜卑拓跋部遣使求见,愿通贡市,换取铁器与丝绸。但使者言辞倨傲,索要良马千匹、盐十万斤,且要求在并州设“胡市自治”,不受汉律管辖。群臣哗然,主战派怒斥其无礼,主和派则忧边衅一开,万民涂炭。

刘琮沉思良久,起身道:“昔年武侯七擒孟获,不在杀伐,而在服心。今鲜卑虽强,然未犯我疆土,尚可化之以礼,导之以利。”遂建议不拒其使,反厚待之,赐宴款留三月,令其遍游中原郡县,观我百姓安居、学堂林立、田堡森严之景。更派廖政之子廖维为“北疆宣抚使”,携《和戎策》前往塞外,提出“互市五约”:一曰公平交易,二曰守信履约,三曰禁止私斗,四曰共防盗匪,五曰子弟可入义勇塾习汉文武艺。

朝议大悦,称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心”。

数月后,鲜卑使者归去,带回无数奇珍异物与亲眼所见之盛况。据说拓跋首领听闻汉地孩童皆能识字作文,惊问:“此国人人读书,岂非皆为谋士?”随从答曰:“非但读书,且妇人亦可掌田产、参议事。”首领默然良久,终下令撤回边境骑兵,改派青年贵族三十人,随使团再来学习农耕与律法。

此事传开,西域诸国纷纷遣子入太学,请求列为“附学邦”。朝廷顺势设立“四夷书院”,专授汉语、礼仪、算术与屯田之术,十年内竟有七十二国子弟前来求学,其中不乏贵胄公主、王子将军。最令人称奇者,大宛国王竟送来五百匹汗血宝马,只求让其幼子留在成都种一年田,说:“若不懂耕作,何以为君?”

就在天下渐趋大治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打破了平静。

建兴四十三年夏,长江上游连降暴雨,岷江决堤,成都平原十余县被淹,百万亩良田化为泽国,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朝廷紧急调拨粮草赈灾,却因道路中断,运力不足,灾情迟迟不得缓解。

危急之际,李衡挺身而出,献上“浮田舟”之策。他召集益州工匠,在废木竹筏之上铺垫厚泥,栽种耐涝水稻,制成可漂浮于水面的“活田”。又以经纬传讯机昼夜联络各地田堡,调度存粮。短短半月,便在洪水区建成三百余座“水上屯田营”,每营容纳百户人家,既能避水患,又能自产粮食。

更令人振奋的是,“女勇塾”中的年轻女子们主动请缨,组成“巾帼救难队”,驾着轻便弩车改装的救援船,穿梭于洪流之间,运送伤员、分发药品。领头的是一位名叫秦婉的姑娘,原是巴郡渔家女,自幼习水性,精通医术,曾在“流动学堂”中研读《伤寒杂病论》,如今带领百余名姐妹日夜奋战,救人无数。

消息传至宫中,昭帝动容落泪,亲笔写下“巾帼不让须眉”六字,命人制成锦旗送往灾区。

而此时,远在陇西的忠义堡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地保长赵老根连夜组织五百义勇,用牛车拉着干粮和药材,翻越秦岭古道,历时八日抵达重灾区。他们不仅带来了救命物资,还带来了田堡图纸和技术工匠,协助灾民重建家园。

一位老妇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跪地叩谢:“你们不是官兵,却是真神仙。”

这场大水持续了整整四十天,最终退去。当阳光重新洒在泥泞的大地上时,人们没有哀嚎,没有逃亡,反而自发组织起来,清理淤泥、修复沟渠、播种补苗。许多村庄甚至趁机改建田堡,将原本平地村落迁至高地,四周筑起防水夯土墙,内置蓄水池与通风粮仓,真正实现了“灾可防、战可守、饥可济”。

秋收时节,尽管损失惨重,但因浮田舟与补种及时,产量竟恢复七成。百姓高呼:“天灾不怕,有堡就有家!”

这一年冬天,昭帝下诏,将“共筑平安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全国两千四百个重点县全部建成田堡体系,并正式命名为“**耕安体系**”。从此,无论南北东西,凡有村庄处,必有田堡;凡有田堡处,必设学堂、信号站、药局与义勇训练场。

与此同时,科技革新持续推进。

李衡又发明“风力磨坊”

,利用高原常年劲风驱动石磨,极大节省人力。

又有南中巧匠段承宗研制出“竹骨伞车”

??

以粗竹为架,油布覆顶,下装双轮,一人推拉即可载货三百斤,广泛用于山地运输。

最神奇者,乃是一名隐居峨眉的老道士传出“雷火匣”

之术:以硝石、硫磺、木炭按秘方配比,封于陶罐之中,遇火即爆,声如霹雳,可用于夜间惊敌或开山辟路。

朝廷谨慎试用后,将其列为军械司最高机密,仅限守堡部队配备十具。

思想之潮亦汹涌澎湃。陈氏所著《女诫新解》被译成羌、氐、俚、越等多种文字,在边疆广为流传。一名来自敦煌的少女写信给她说:“我父曾言女子只能织布做饭,但我今已学会骑马射箭,还当上了村塾先生。我要告诉所有姐妹:我们不是附属,而是支柱。”

更有意思的是,民间兴起一股“寻根热”。许多人开始追溯祖先是否曾参与过诸葛丞相时期的屯田、修堰或戍边。一些家族竟翻出祖传铜铃、残破兵符甚至手抄《屯田策》片段,争相献给朝廷。刘琮下令设立“先贤遗风馆”,专门收藏这些物品,并邀请各地百姓轮流参观。馆中有一面墙,刻满了普通人的名字:张阿牛,狄道田堡民兵,抗洪殉职;李秀英,女勇塾教官,培训三百女战士;王大柱,丝路商盟驼队领队,九次穿越沙漠未失一人……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真实的故事。

岁月流转,转眼已是建兴四十八年。昭帝年迈体衰,卧病于床。临终前,召刘琮至榻前,握其手曰:“朕一生谨守先贤之道,不敢妄动刀兵,唯以田养国,以教育民。今社稷安稳,四海宾服,吾死无憾矣。望汝继志前行,莫负丞相遗梦。”

言罢,含笑而逝,享年七十九。

举国哀悼,三日不举乐。刘琮登基,改元“永安”,尊昭帝为“仁德宗”,并追谥诸葛武侯为“大汉匡世文成武穆公”,敕令全国修建“武侯耕安祠”,每逢春种秋收,百姓皆自发祭拜。

新帝即位之初,便做了一件震动朝野之事:他脱下龙袍,换上粗布短衣,带着皇后与太子,亲自前往交州最偏远的一个和亲田庄生活一月。期间同耕同食,教孩童识字,调解汉俚纠纷,还亲手参与修建一座小型田堡。归来时,脸上晒得黝黑,手掌磨出血泡,却笑容满面。

他对群臣说:“帝王若不知泥土之味,何以知民生之艰?我不求万寿无疆,只愿此生所行,不负这片土地。”

此后三十年间,大汉进入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外族闻风归附,商旅络绎不绝,海上航线延伸至天竺、狮子国,陆上丝路重现汉唐辉煌。

而最令人称道者,是帝国始终未曾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

全国兵力不过三十万,且多为轮训民兵,分散于各田堡之中。

然而任何敢于侵犯边境者,无不遭遇“全民皆兵”

的顽强抵抗。

曾有一次,倭国海盗袭扰东南沿海,登陆不过半日,便遭数百名手持弓弩的渔民围剿,全军覆没。

事后清点俘虏,竟发现其中有三人是十年前派往吴越学习造船技术的汉人叛徒。

刘琮下令将其押赴武侯祠前跪碑三日,然后终身囚禁于孤岛垦荒营,以儆效尤。

科技继续飞跃。李衡晚年集毕生所学,编撰《工器全录》,系统记载风车、水力机关、信号编码、爆裂火器等技艺,成为后世工匠必读经典。他的弟子们更进一步,尝试用畜力驱动大型灌溉机械,号称“龙骨引水车”,一日可灌田千亩。而在北方草原,归化的鲜卑人学会了屯田筑堡之法,竟反过来帮助汉军抵御更北的凶奴残部,形成“以夷制乱、以田固边”的新格局。

文化方面,太学增设“耕政法”、“民兵学”、“通讯术”三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每年科举考试新增“实务策问”环节,考生需现场设计一座适合当地地形的田堡模型,并说明如何组织民众共建。一名来自凉州的贫寒学子因提出“窑洞式田堡”构想??利用黄土高原天然地貌挖建地下堡垒,冬暖夏凉,易守难攻??被破格提拔为工部侍郎,一时传为佳话。

最意味深长的变化,发生在语言之中。百姓口中渐渐不再说“打仗”“征兵”“防守”,而流行起一个新词:“**护田**”。哪家儿子参训归来,母亲会说:“我家娃护田回来啦。”村庄击退盗匪,乡老会上便记一笔:“本月护田有功,奖粮两石。”甚至连诗歌也开始吟唱:“男儿何须挂吴钩,家中自有万仞丘。但使田堡长屹立,不教烽烟过陇头。”

永安三十年春,已是耄耋之年的刘琮最后一次巡行天下。当他来到成都郊外那片最初的试验田时,只见昔日荒芜之地已变成万亩良田,金穗低垂,阡陌纵横。田埂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八个大字:

**种下去的,总会发芽。**

他扶杖伫立良久,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稚嫩童音。回头一看,是几个七八岁的孩子正在田头背书。

“《耕安策》曰:民为邦本,食为政首。耕者有力,居者有责。一人奋起,则邻里响应;一村坚守,则四方安宁……”

老人微微一笑,轻轻接道:“故曰:天下之大,黎元为先;国家之重,田亩为基。”

孩子们惊喜地围上来:“老爷爷,您也会背吗?”

刘琮点头,眼中泛起泪光:“不止会背……我还记得,那个手持羽扇的人,曾经站在这里,看着这一切一点点发生。”

风吹过麦浪,沙沙作响,仿佛回应着他的话语。

没有人看见那道身影,但每个人的心底,都感受到一丝温柔的注视。

多年以后,当又一代少年在学堂里读到这段历史时,老师总会问一句:

“你们相信吗?一个人的梦想,真的能让整个国家改变?”

总有孩子站起来,坚定地说: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