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开山填海
等牛五师徒三人带着试爆成功的消息返回晋阳时,已是月上中天。
前将军府书房内灯火通明,张显正与荀?,贾诩,韩暨等人商议两月秋收后的凉并冀三州政务安排。
刚好讨论完冀州方面人员的调度以及主官人...
北方边疆,自魏地平定后,鲜卑、匈奴诸部便已蠢蠢欲动。虽我军连战皆捷,然边地辽阔,兵力分散,若敌趁虚而入,恐有失守之虞。我深知此理,遂于朝会上再三建言:“陛下,边疆之事,不可等闲视之。鲜卑、匈奴虽暂未动兵,然其部族众多,战马精良,若不早作部署,恐贻后患。”
太子沉吟片刻,道:“丞相所言极是,然我军连年征战,士卒疲惫,若再分兵北上,恐兵力不足。”
我道:“臣已思之再三。可调赵云、张飞二将,率精兵五万,北上镇守幽州、并州。赵云善守,张飞善攻,二人协力,可保边疆无虞。”
太子点头道:“如此甚好。然赵云、张飞皆为我军宿将,若调其北上,南方防务恐有空虚。”
我道:“南方已与东吴修好,边境无战事。可命马超、黄忠率军驻守荆州、益州,以防万一。”
太子遂允,命赵云、张飞率军北上,马超、黄忠分守荆州、益州。赵云领命后,亲自来府辞行,道:“末将奉命北上,然心中仍有不安。鲜卑、匈奴皆善骑战,若其大举南侵,我军恐难抵御。”
我道:“子龙所虑极是。鲜卑、匈奴虽强,然其部族分散,若能分化瓦解,使其自相残杀,则我军可不战而胜。”
赵云拱手道:“愿闻丞相妙策。”
我道:“鲜卑单于步度根,与其弟轲比能素有嫌隙,若能派人潜入其部,挑拨离间,使其兄弟反目,我军便可乘势而入。”
赵云大喜,道:“此计甚妙。末将愿亲自前往鲜卑,施行此策。”
我摇头道:“不可。子龙乃我军大将,若贸然前往,恐遭不测。臣已命心腹之人,携带黄金、玉帛,潜入鲜卑,暗中联络轲比能,许以重利,使其反叛步度根。”
赵云道:“如此甚好。末将便在幽州等候消息,若鲜卑内乱,我军便可趁势出击。”
我点头道:“正是如此。子龙此去,务必谨慎行事,不可轻敌。若敌军来攻,当以守为主,待援军至,方可反击。”
赵云应命而去,张飞亦率军北上。二人分守幽州、并州,日夜操练士卒,修缮城防,使边疆渐趋稳固。
数月后,北方传来消息:鲜卑单于步度根,果然因轲比能谋反,与其弟大动干戈,两军交战,互有胜负,鲜卑内部大乱。匈奴右贤王亦趁机起兵,攻掠鲜卑边境,使鲜卑疲于奔命。
赵云闻讯,立即上表请战,道:“今鲜卑、匈奴皆自相残杀,我军可趁势出击,一举荡平北疆。”
我览表后,召集群臣商议,孔明道:“鲜卑、匈奴虽乱,然其兵力仍不可小觑。若我军贸然出兵,恐难取胜。不如先遣使与其修好,许以互市之利,使其暂时归顺,待我军休整完毕,再行征讨。”
我沉吟片刻,道:“孔明所言有理。然鲜卑、匈奴皆为蛮夷,若不加以震慑,恐难归顺。不如命赵云、张飞率军北上,佯作征讨之势,使其知我军之威,再遣使修好,方可收服其心。”
太子遂命赵云、张飞率军北上,孔明亦遣使前往鲜卑、匈奴,修好通商。赵云、张飞率军出征,一路势如破竹,连破鲜卑、匈奴数寨,斩首千余级,使鲜卑、匈奴大惊。
鲜卑单于步度根,见我军势盛,恐遭灭族之祸,遂遣使求和,愿与我朝修好,互市通商。匈奴右贤王亦遣使来朝,愿归顺我朝,岁岁纳贡。
我览其表后,召集群臣议曰:“今鲜卑、匈奴皆愿归顺,我朝当以仁德待之,使其心服口服。若一味用兵,恐其阳奉阴违,终为后患。”
孔明亦道:“丞相所言极是。可封步度根为‘镇北王’,统领鲜卑诸部,赐以金帛、粮草,使其归心。右贤王亦可封为‘镇西王’,统领匈奴诸部,使其镇守边疆。”
太子遂允,命赵云、张飞率军回师,封步度根为‘镇北王’,右贤王为‘镇西王’,赐以金帛、粮草,并遣使与其修好,互市通商。
自此,北方边疆安定,鲜卑、匈奴皆归顺我朝,边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然我仍忧心忡忡,深知边疆虽安,然朝廷内部亦不可忽视。自曹魏灭亡后,旧臣中虽有归顺者,然亦有不少心怀不满之人。若不加以安抚,恐生变乱。
遂于朝会上建言:“陛下,今魏地虽平,然旧臣中尚有不少忠于曹魏者,若不加以安抚,恐生祸乱。臣以为,当择其贤者,委以重任,使其归心;其余者,亦当加以监视,以防其图谋不轨。”
太子点头道:“丞相所言极是。朕亦忧此。不知卿有何良策?”
我道:“可设‘忠义院’,专司魏地旧臣之安抚事宜。凡归顺者,皆可入院,授以官职,使其效忠朝廷。若有异心者,亦可从中察之。”
太子遂命我设立‘忠义院’,并委任魏地旧臣入院,授以官职。一时间,魏地旧臣纷纷归顺,朝廷亦得以安定。
然我仍不放心,深知朝廷内部亦有隐患。自刘备去世后,刘禅虽为太子,然其年幼,朝政多由我与孔明、庞统三人辅佐。然朝中亦有大臣不满,认为我等权势过大,恐有篡位之嫌。
我深知此理,遂于朝会上建言:“陛下,臣等三人辅政,虽为朝廷之需,然亦恐有专权之嫌。不如命群臣共议朝政,使朝廷上下同心,共保江山社稷。”
太子点头道:“丞相所言极是。朕亦知朝政不可独断,当广纳群言。”
遂命群臣共议朝政,使朝廷上下同心,共保江山社稷。
自此,蜀汉国力日盛,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我亦年事已高,遂请辞归隐,然太子不允,仍命我辅政。我遂继续辅佐朝政,直至白发苍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人有诗赞曰:
“三分天下归一统,丞相辅政立大功。
田里种出百万兵,仁义为本定乾坤。”
北方边疆初定,然我心仍忧。鲜卑、匈奴虽归顺,然其部族众多,若遇贤王而聚,必为后患。遂于朝会上再议边事:“陛下,鲜卑、匈奴虽已归顺,然其心未定,若不早设防,恐有变故。臣以为,当遣使分赴诸部,宣我朝德政,赐以金帛、粮草,使其感恩戴德,久而久之,自可化为我民。”
太子沉吟道:“丞相所言极是。然使节若遭不测,恐生事端。”
我道:“臣已思之再三。可命赵云、张飞二人,分遣心腹将士,化作商旅,深入鲜卑、匈奴诸部,暗中联络其贤者,许以封赏,使其归心。此外,可于幽州、并州设互市,令其部族以牛羊、战马易我朝之丝绸、铁器、盐粮,使其依赖我朝之物,久而久之,必生归附之心。”
太子大喜,道:“此计甚妙。朕即命赵云、张飞施行。”
赵云、张飞领命,立即遣人前往鲜卑、匈奴诸部,暗中联络其贤者,许以封赏。又于幽州、并州设立互市,使边地百姓与外族互通有无,交易频繁。
数月后,北方传来捷报:鲜卑部族中,已有三部愿归顺我朝,愿以牛羊、战马换我朝之丝绸、铁器、盐粮。匈奴右贤王亦遣使来朝,愿与我朝通商,并献上良马百匹,以示诚意。
我览报后,大喜道:“此乃良机也。可封鲜卑三部之首领为‘镇北将军’,赐以金帛、粮草,使其归心。右贤王亦可赐以厚礼,并遣使往其部,宣我朝德政,使其心服。”
太子允诺,遂命赵云、张飞分遣使节,前往鲜卑、匈奴诸部,宣我朝德政,并赐以金帛、粮草。一时间,鲜卑、匈奴诸部皆感念皇恩,纷纷归顺,边疆渐趋安定。
然我仍不放心,深知边疆虽安,然朝中亦有隐患。自刘备去世后,刘禅虽为太子,然其年幼,朝政多由我与孔明、庞统三人辅佐。然朝中亦有大臣不满,认为我等权势过大,恐有篡位之嫌。
遂于朝会上建言:“陛下,臣等三人辅政,虽为朝廷之需,然亦恐有专权之嫌。不如命群臣共议朝政,使朝廷上下同心,共保江山社稷。”
太子点头道:“丞相所言极是。朕亦知朝政不可独断,当广纳群言。”
遂命群臣共议朝政,使朝廷上下同心,共保江山社稷。
自此,蜀汉国力日盛,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我亦年事已高,遂请辞归隐,然太子不允,仍命我辅政。我遂继续辅佐朝政,直至白发苍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人有诗赞曰:
“三分天下归一统,丞相辅政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