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大田区
车轮碾过黄土官道,扬起细细的尘烟。
一批又一批的河洛百姓开过壶关,经过上党,去往了并州的腹地。
陈延是第三批动身的百姓,他年纪不小了,跟阿福还有秦氏一家分到了马车。
坐在马车上看着着...
我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回到益州后,我即刻召集军中诸将,与孔明、庞统等人商议两路出兵之策。我主张以荆州为东路,由皇叔亲率大军,沿汉水而下,直取襄阳、樊城;以益州为西路,由张飞、魏延领军,出祁山,攻陇右,与马超遥相呼应。
孔明道:“子安此计,确可行也。然曹操虽败于赤壁,然其兵精粮足,若两路并进,恐其难以兼顾。”
我道:“然也。曹操虽强,然其西线兵力空虚,若马超自西凉出兵,牵制其军,我军便可乘虚而入。”
皇叔沉思良久,终是点头道:“那就依子安之计,分两路出兵。”
于是,我亲自前往荆州,协助皇叔整顿军马,同时命人调集粮草,确保大军出征无后顾之忧。
荆州之地,自赤壁之战后,百姓稍得安生,然战乱频仍,民生凋敝。我见此情形,便命人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又招募流民,安置于江陵、公安等地,开垦荒田,恢复农耕。
皇叔见我如此用心,颇为欣慰,道:“子安不仅善谋,亦能治国,真乃栋梁之才。”
我谦逊道:“皇叔谬赞。我不过尽己之力,为皇叔分忧耳。”
数日后,大军整备完毕,皇叔亲自点将,命关羽镇守荆州,以防江东生变;命张飞、魏延领军五万,自益州出祁山,直取陇右;命赵云、黄忠为先锋,随皇叔亲征东路,直取襄阳。
我亦随军出征,负责后勤与战略部署。临行前,我亲自前往江陵,命人将粮草、军械分批运往前线,并设立驿站,确保军令畅通。
大军出发之日,皇叔亲自登坛祭天,祈求战事顺利。将士们士气高昂,百姓夹道相送,纷纷称颂皇叔仁义。
一路之上,我军势如破竹,连克数城,直抵襄阳城下。襄阳守将曹仁,素以善守闻名,然我军士气正盛,加之赵云、黄忠等猛将奋勇当先,数日之内,便将襄阳团团围住。
我见曹仁闭门不出,便建议皇叔:“曹仁善守,若强攻,恐损兵折将。不如围而不攻,待其粮尽自乱。”
皇叔点头道:“子安所言极是。”
于是,我军在襄阳城外设营,日夜围困,断其粮道。曹仁果然被困城中,粮草渐尽,士卒疲惫。
数日后,我军探子回报:“曹仁已派人向许昌求援,然曹操正与马超激战于西凉,一时难以抽身。”
我听后大喜,道:“皇叔,此乃天赐良机,可一举破城。”
皇叔道:“子安有何妙计?”
我道:“可命赵云率轻骑,绕道截击曹仁使者,使其无法求援。同时,命黄忠于夜间佯攻,诱其出战,待其疲惫,再一举破城。”
皇叔依计而行,果然,曹仁误以为我军主力在城外,遂率军出战,欲突围求援。我军早已埋伏多时,赵云率军截击,黄忠趁势攻城,襄阳守军大乱,曹仁力战不敌,只得退守城内。
我军趁势攻入城中,曹仁见大势已去,遂弃城而逃,襄阳遂克。
皇叔进城后,亲自安抚百姓,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百姓感念皇叔仁义,纷纷归附。
我见襄阳已定,便建议皇叔:“皇叔,襄阳已克,可命人驻守,以防曹操反扑。我军可继续北上,直取樊城。”
皇叔点头道:“子安所言极是。”
于是,我军稍作休整,便继续北上,直抵樊城。樊城守将为曹洪,其兵力虽少,然城防坚固,我军一时难以攻下。
我分析敌情后,道:“樊城虽坚,然其粮草亦有限。若能断其粮道,使其孤立无援,便可不战而下。”
皇叔道:“子安所言极是,然如何断其粮道?”
我道:“可命赵云率军绕道,截断其粮道;同时,命黄忠日夜佯攻,使其疲于应付,待其粮尽,便可破城。”
皇叔依计而行,果然,数日后,樊城守军粮草断绝,士卒饥寒交迫,军心涣散。曹洪见势不妙,遂弃城而逃,樊城遂克。
我军连克襄阳、樊城,士气大振,皇叔亦大喜,设宴庆贺,并命我与孔明、庞统商议下一步战略。
我道:“皇叔,如今我军已克襄阳、樊城,可命人驻守,以固根本。同时,可命张飞、魏延继续西进,与马超合兵一处,共击曹操。”
皇叔点头道:“子安所言极是。”
于是,我亲自前往益州,命张飞、魏延率军西进,与马超合兵一处,共击曹操。同时,我亦命人整顿荆州、益州两路兵马,确保后方安稳。
数日后,我收到前线战报:张飞、魏延与马超合兵一处,于西凉大破曹军,曹操仓皇退守长安,西线战事大捷。
我见此战报,心中大喜,遂即刻返回荆州,向皇叔禀报。
皇叔听后,大喜过望,道:“子安,如今曹操已败,我军可一鼓作气,直取许昌!”
我道:“皇叔,如今曹操虽败,然其根基未动,若欲图中原,当谨慎行事。不如先命人联络江东孙权,使其从东线出兵,牵制曹操,我军再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击,便可一举破之。”
皇叔点头道:“子安所言极是。”
于是,我亲自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议联军事宜。孙权欣然同意,并承诺出兵十万,从东线进攻徐州,牵制曹操。
我返回荆州后,将此事禀报皇叔,皇叔大喜,遂命我与孔明、庞统共同制定出兵计划。
大战将起,我军整装待发,士气高昂。
而我,亦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日夜操劳,亲自巡视各军营,确保士卒士气高昂,粮草充足。
终于,大战爆发。
我军与江东联军联手,从荆州、益州、东线三路出击,直取许昌。曹操虽奋力抵抗,然其兵力分散,难以兼顾,最终兵败如山倒,许昌失守,曹操仓皇北逃。
此战之后,曹操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侵,我军则乘胜追击,连克数城,势力大盛,天下归心。
皇叔亦因此战之功,被群臣推举为汉中王,正式称王,建立蜀汉政权。
而我,亦因功勋卓著,被皇叔任命为尚书令,辅佐朝政,成为蜀汉重臣。
我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懈怠,每日早出晚归,处理政务,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中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盛。
数年后,蜀汉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军力雄厚,皇叔亦年事已高,遂命我与孔明、庞统等人辅佐太子刘禅,共保江山社稷。
我亦不负皇叔厚望,尽心竭力,辅佐太子,稳定朝局,使蜀汉得以延续百年基业。
……
我自随皇叔起兵以来,历经战火洗礼,从一名默默无闻的谋士,成长为蜀汉重臣。然天下未定,战事频仍,虽曹操已败,然其子曹丕继承魏统,仍虎视眈眈,图谋南侵。
皇叔虽称王汉中,然年事已高,政务繁重,加之连年征战,身体渐显疲态。我见此情形,忧心忡忡,遂日夜操劳,协助处理朝政,确保国事无误。
一日,皇叔召我入宫,神色凝重地说道:“子安,如今我已年迈,恐难久理政务。太子刘禅尚幼,性情温和,恐难当大任。我欲托付社稷于你与孔明、庞统三人,望你等辅佐太子,稳固江山。”
我听后,心中一震,连忙跪地叩首,道:“皇叔厚爱,臣万死不辞。然太子年幼,需良师辅佐,臣愿尽心竭力,保太子平安,辅佐朝政。”
皇叔点头道:“有子安在,我便可安心矣。”
自那日起,我便更加勤勉,日夜操劳,处理政务之余,亦亲自教导太子刘禅,传授治国之道,使其知书达理,明辨是非。
然天有不测风云,皇叔终因年迈体衰,病重不起。我闻讯后,日夜守候于宫中,亲自煎药、照料,寸步不离。
皇叔临终前,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子安,我一生以仁义立身,然乱世之中,仁义亦需实力支撑。今我将江山托付于你,望你辅佐太子,保我蜀汉基业不坠。”
我含泪跪地,郑重承诺:“皇叔放心,臣必竭尽全力,辅佐太子,保我蜀汉江山。”
皇叔闭目长逝,举国哀痛。我强忍悲痛,主持丧礼,安抚朝臣,稳定局势,确保新君顺利登基。
太子刘禅继位,年仅十七,朝政大权暂由我与孔明、庞统三人共同执掌。我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日早出晚归,处理政务,整顿军备,安抚百姓。
然新君年幼,朝中难免有宵小之徒觊觎权位,暗中勾结,图谋不轨。我察觉后,立即着手整顿朝纲,清除奸佞,确保朝政清明。
一日,我收到密报,言朝中有大臣与曹魏暗中勾结,欲图内应外合,颠覆蜀汉。我大惊,立刻召集孔明、庞统商议对策。
孔明道:“若此事属实,后果不堪设想。不如先发制人,将其一网打尽。”
我道:“然也。然若贸然行动,恐引起朝中动荡。不如先查实证据,再行处置。”
于是,我命人暗中调查,数日后,果然查出确有其事。我当机立断,命人将涉案大臣一并拿下,严加审讯,最终将其党羽尽数铲除,朝中局势得以稳定。
此事之后,我更加警觉,加强监察,确保朝中无叛乱之患。
与此同时,我亦深知,蜀汉虽占据荆州、益州,然国力仍弱,若欲长久立足,必须发展经济,强军备战。
我亲自巡视各地,鼓励农耕,兴修水利,恢复生产。同时,整顿军备,训练士卒,提升战力。
数年后,蜀中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渐盛,军力亦有所增强。我见时机已到,便向太子刘禅进言:“陛下,如今我军已稍具规模,若欲图中原,当早作打算。不如先遣使联络东吴孙权,共谋大计。”
太子点头道:“子安所言极是,那就依卿之计。”
于是,我亲自修书,遣使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议共伐曹魏之事。孙权亦有此意,遂回信应允,并承诺出兵十万,共击曹魏。
我将此事禀报太子,太子大喜,遂命我与孔明、庞统共同制定出兵计划。
大战将起,我军整装待发,士气高昂。
而我,亦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日夜操劳,亲自巡视各军营,确保士卒士气高昂,粮草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