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教育
等这里的两万多河洛百姓纷纷领到了各自的地契田契后。
兹氏县当局就开始了预支第一个月的口粮和基本生活用品。
来这里的都是流亡之人,并州方面自然是明白,所以也就提前做好了准备。
有冀州流...
……我军与江东联军再次联手,自荆州、益州、江东三路并进,直逼许昌。曹魏虽已元气大伤,然曹丕继位后,整顿军备,广纳贤才,仍有一定战力。我军一路势如破竹,然在许昌城下,遭遇顽强抵抗。
曹丕亲率大军,驻守许昌,并命张辽、徐晃等老将分兵把守要道,意图拖延我军攻势,等待援军。我见状,遂命孔明、庞统分兵两翼,牵制魏军,而我亲率主力,与魏延、赵云等猛将,直取许昌。
然战事胶着,我军虽兵力占优,然魏军依托城池,死守不出,我军一时难以攻破。我心中焦急,遂召集诸将商议破敌之策。
我道:“许昌城防坚固,若强攻,恐损兵折将。不如围而不攻,待其粮尽自乱。”
孔明点头道:“子安所言极是。然若围而不攻,恐曹丕调兵来援,届时我军腹背受敌,恐难取胜。”
我沉思片刻,道:“不如命赵云率轻骑,绕道截击魏军援兵,使其无法驰援。同时,命黄忠、魏延分兵两路,佯攻洛阳、陈留,诱使魏军分兵,我军主力便可趁势破城。”
皇叔听后,点头道:“子安此计甚妙,可依计而行。”
于是,我军依计而行,果然,曹丕误以为我军主力在洛阳、陈留,遂命张辽、徐晃分兵驰援,我军主力趁势围攻许昌,赵云率轻骑截击魏军援兵,黄忠、魏延则佯攻洛阳、陈留,牵制魏军。
数日后,魏军援兵被赵云击溃,洛阳、陈留守军亦被黄忠、魏延击败,曹丕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而逃,许昌遂克。
我军攻入许昌后,皇叔亲自进城,安抚百姓,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百姓感念皇叔仁义,纷纷归附。
我见许昌已定,遂建议皇叔:“皇叔,如今我军已克许昌,可命人驻守,以防魏军反扑。我军可继续北上,直取邺城。”
皇叔点头道:“子安所言极是。”
于是,我军稍作休整,便继续北上,直抵邺城。邺城守将为司马懿,其智谋出众,素有“鬼才”之称,我军若欲攻下邺城,恐需费一番周折。
我分析敌情后,道:“司马懿智谋过人,若欲破城,须以奇计取胜。”
孔明道:“子安可有良策?”
我道:“可命赵云率轻骑,绕道截击其粮道;同时,命黄忠、魏延佯攻黎阳,诱使司马懿分兵,我军主力便可趁势破城。”
皇叔点头道:“子安此计甚妙,可依计而行。”
于是,我军依计而行,果然,司马懿误以为我军主力在黎阳,遂率军驰援,我军主力趁势围攻邺城,赵云截击粮道,使邺城断粮。
数日后,邺城守军粮草断绝,士卒饥寒交迫,军心涣散。司马懿见势不妙,遂弃城而逃,邺城遂克。
我军连克许昌、邺城,士气大振,皇叔亦大喜,设宴庆贺,并命我与孔明、庞统商议下一步战略。
我道:“皇叔,如今我军已克许昌、邺城,可命人驻守,以固根本。同时,可命张飞、魏延继续北上,直取洛阳,与马超合兵一处,共击曹魏。”
皇叔点头道:“子安所言极是。”
于是,我亲自前往益州,命张飞、魏延率军北上,与马超合兵一处,共击曹魏。同时,我亦命人整顿荆州、益州、许昌、邺城四地兵马,确保后方安稳。
数日后,我收到前线战报:张飞、魏延与马超合兵一处,于洛阳大破魏军,曹丕仓皇退守长安,北线战事大捷。
我见此战报,心中大喜,遂即刻返回许昌,向皇叔禀报。
皇叔听后,大喜过望,道:“子安,如今曹丕已败,我军可一鼓作气,直取长安!”
我道:“皇叔,如今曹丕虽败,然其根基未动,若欲图中原,当谨慎行事。不如先命人联络江东孙权,使其从东线出兵,牵制曹魏,我军再从荆州、益州、许昌、邺城四路出击,便可一举破之。”
皇叔点头道:“子安所言极是。”
于是,我亲自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议联军事宜。孙权欣然同意,并承诺出兵十万,从东线进攻徐州,牵制曹魏。
我返回许昌后,将此事禀报皇叔,皇叔大喜,遂命我与孔明、庞统共同制定出兵计划。
大战将起,我军整装待发,士气高昂。
而我,亦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日夜操劳,亲自巡视各军营,确保士卒士气高昂,粮草充足。
终于,大战爆发。
我军与江东联军联手,从荆州、益州、许昌、邺城、江东五路出击,直取长安。曹丕虽奋力抵抗,然其兵力分散,难以兼顾,最终兵败如山倒,长安失守,曹丕仓皇北逃。
此战之后,曹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侵,我军则乘胜追击,连克数城,势力大盛,天下归心。
皇叔亦因此战之功,被群臣推举为汉中王,正式称王,建立蜀汉政权。
而我,亦因功勋卓著,被皇叔任命为尚书令,辅佐朝政,成为蜀汉重臣。
我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懈怠,每日早出晚归,处理政务,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中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盛。
数年后,蜀汉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军力雄厚,皇叔亦年事已高,遂命我与孔明、庞统等人辅佐太子刘禅,共保江山社稷。
我亦不负皇叔厚望,尽心竭力,辅佐太子,稳定朝局,使蜀汉得以延续百年基业。
……
我自随皇叔起兵以来,历经战火洗礼,从一名默默无闻的谋士,成长为蜀汉重臣。然天下未定,战事频仍,虽曹操已败,然其子曹丕继承魏统,仍虎视眈眈,图谋南侵。
皇叔虽称王汉中,然年事已高,政务繁重,加之连年征战,身体渐显疲态。我见此情形,忧心忡忡,遂日夜操劳,协助处理朝政,确保国事无误。
一日,皇叔召我入宫,神色凝重地说道:“子安,如今我已年迈,恐难久理政务。太子刘禅尚幼,性情温和,恐难当大任。我欲托付社稷于你与孔明、庞统三人,望你等辅佐太子,稳固江山。”
我听后,心中一震,连忙跪地叩首,道:“皇叔厚爱,臣万死不辞。然太子年幼,需良师辅佐,臣愿尽心竭力,保太子平安,辅佐朝政。”
皇叔点头道:“有子安在,我便可安心矣。”
自那日起,我便更加勤勉,日夜操劳,处理政务之余,亦亲自教导太子刘禅,传授治国之道,使其知书达理,明辨是非。
然天有不测风云,皇叔终因年迈体衰,病重不起。我闻讯后,日夜守候于宫中,亲自煎药、照料,寸步不离。
皇叔临终前,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子安,我一生以仁义立身,然乱世之中,仁义亦需实力支撑。今我将江山托付于你,望你辅佐太子,保我蜀汉基业不坠。”
我含泪跪地,郑重承诺:“皇叔放心,臣必竭尽全力,辅佐太子,保我蜀汉江山。”
皇叔闭目长逝,举国哀痛。我强忍悲痛,主持丧礼,安抚朝臣,稳定局势,确保新君顺利登基。
太子刘禅继位,年仅十七,朝政大权暂由我与孔明、庞统三人共同执掌。我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日早出晚归,处理政务,整顿军备,安抚百姓。
然新君年幼,朝中难免有宵小之徒觊觎权位,暗中勾结,图谋不轨。我察觉后,立即着手整顿朝纲,清除奸佞,确保朝政清明。
一日,我收到密报,言朝中有大臣与曹魏暗中勾结,欲图内应外合,颠覆蜀汉。我大惊,立刻召集孔明、庞统商议对策。
孔明道:“若此事属实,后果不堪设想。不如先发制人,将其一网打尽。”
我道:“然也。然若贸然行动,恐引起朝中动荡。不如先查实证据,再行处置。”
于是,我命人暗中调查,数日后,果然查出确有其事。我当机立断,命人将涉案大臣一并拿下,严加审讯,最终将其党羽尽数铲除,朝中局势得以稳定。
此事之后,我更加警觉,加强监察,确保朝中无叛乱之患。
与此同时,我亦深知,蜀汉虽占据荆州、益州,然国力仍弱,若欲长久立足,必须发展经济,强军备战。
我亲自巡视各地,鼓励农耕,兴修水利,恢复生产。同时,整顿军备,训练士卒,提升战力。
数年后,蜀中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渐盛,军力亦有所增强。我见时机已到,便向太子刘禅进言:“陛下,如今我军已稍具规模,若欲图中原,当早作打算。不如先遣使联络东吴孙权,共谋大计。”
太子点头道:“子安所言极是,那就依卿之计。”
于是,我亲自修书,遣使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议共伐曹魏之事。孙权亦有此意,遂回信应允,并承诺出兵十万,共击曹魏。
我将此事禀报太子,太子大喜,遂命我与孔明、庞统共同制定出兵计划。
大战将起,我军整装待发,士气高昂。
而我,亦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日夜操劳,亲自巡视各军营,确保士卒士气高昂,粮草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