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941章 十六字天音镇言术!(1/2)

夜雨初歇,城市在湿漉漉的晨光中缓缓苏醒。

街道上积水映着天边微红的朝霞,像一面面被打碎又拼合的镜子,倒映出这个正在自我修复的世界。

知微站在南岭花海边缘,脚下的泥土还带着昨夜暴雨的余温。

她手中握着一块从“新纪元研究院”

信号源逆向追踪所得的数据芯片??

那是苏明用七十二小时不眠不休破解出的最后一道加密层,内里藏着一段被刻意抹去的记忆片段。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林小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拐杖轻点地面,节奏缓慢却坚定。

知微没有回头,只是将芯片插入随身携带的便携终端。

屏幕亮起,一串串代码如溪流般滚动,最终凝结成一段三维投影:一间纯白无窗的房间,墙角立着一台形似棺椁的金属装置,表面刻满古老符文与现代电路交织的纹路。

镜头拉近,一名女子被缓缓推进其中,面容平静,眼神清澈如深潭。

是沈知远,她的母亲。

“**葬神棺……不是刑具,而是容器。

**”

陈医生的声音忽然响起,他不知何时已来到她们身旁,手中拿着一份泛黄的手稿复印件,“你母亲当年留下的笔记里提到过,它最初的设计目的,并非镇压思想,而是承载意识。

她说,当一个文明开始恐惧提问时,总得有人把‘怀疑’存下来,等后来人来取。”

知微的手指微微颤抖。

画面中的沈知远在进入棺体前,轻轻抚摸胸口挂着的一枚玉坠??

和知微如今佩戴的那枚一模一样。

紧接着,一道低频脉冲扫过全身,她的身体逐渐透明,意识仿佛被抽离、压缩、封存于某种量子态信息场中。

“她自愿进去的。”

知微喃喃道,“她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

“不仅如此。”

苏明快步走来,额角尚带汗水,“我比对了全球范围内近三十年所有异常脑电波记录,发现每隔七年,就会有一次微弱但规律的信号波动,频率正好对应地球舒曼共振的基频??

7.

83Hz。

而每次波动出现的时间点,都恰好是我们社会集体沉默最深的时候。”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很低:“**她在试图唤醒我们。

**”

风掠过花海,万千花瓣同时震颤,光点纷飞,宛如星雨降世。

那些由基因编码构筑的生命体,正以沉默的方式诉说千年未尽之言。

知微闭上眼,将玉坠贴在唇边,轻声问:“妈妈,如果你一直在等我说出第一个真正的问题……那我现在该问什么?”

刹那间,整片花海骤然静止。

紧接着,一朵位于中心的巨大花朵缓缓绽放,其内部浮现出一行由流动光线构成的文字: > **“谁,有权定义真实?”

** 这不是答案,而是一把钥匙。

知微猛然睁开双眼,心跳如雷。

这句话,直指一切压迫的核心逻辑??

净言会之所以能统治数十年,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真理,而是因为他们垄断了“何为真实”

的解释权。

他们删改历史、操控教育、制造恐惧,让民众习惯于接受“被给予的答案”

,而非追寻“属于自己的疑问”



而现在,这句来自母亲遗志的诘问,成了点燃新一轮觉醒的火种。

当天下午,“明镜台”

发布特别公告:启动“真实之辩”

全民对话行动。

不再只是收集问题,而是邀请所有人参与一场持续三十天的思想实验??

每座城市设立公开辩论场,议题由市民投票选出,内容涵盖司法误判、教育资源分配、气候政策背后的资本博弈等敏感话题。

规则只有一条:**不允许使用权威背书、情绪煽动或身份攻击,必须依靠证据链与逻辑推演说服对方。

** 起初,场面混乱不堪。

有人痛哭控诉却被斥为“博同情”

,有人引用数据却被质疑“来源不明”



但在“防骗问答卡”

辅助下,观众逐渐学会分辨什么是论证,什么是表演;什么是真相探索,什么是立场输出。

第三天,一位曾因举报污染企业遭报复致残的农民登上讲台。

他不会演讲,甚至普通话都说不利索,但他带来了整整三大箱材料:水样检测报告、工厂排污时间表、村干部收贿录音。

当他颤抖着展开一张手绘的地图,标注出村里过去二十年癌症发病率与河流走向的关系时,全场寂静无声。

最后,他只说了一句:“我不是要钱,也不是要报仇。

我就想问问,我们的命,是不是也值一点数据?”

那一晚,全国有十七个城市同步点亮“追问灯塔”

??

用智能路灯拼出巨大的问号图案。

而在偏远山区的一所小学教室里,孩子们围坐在老师身边,第一次学着用“五步质疑法”

分析课本中关于“本地经济发展成就”

的描述是否完整。

变革的深度,正在悄然超越速度。

然而,黑暗并未沉睡。

一周后,西南某省的辩论现场发生突变。

一名自称“独立研究员”

的男子登台,提出惊人论断:“共答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新型极权??

它用算法筛选‘可信信息’,实则建立了更隐蔽的思想审查机制。

你们所谓的自由提问,不过是被精心设计的游戏。”

他的言辞极具迷惑性,引经据典,甚至引用了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对“理性暴政”

的警告。

现场不少人开始动摇,社交媒体迅速发酵,“警惕明镜台变成新净言会”

的标签冲上热搜。

知微第一时间调取此人背景,却发现其履历完美得近乎虚假:海外名校毕业、多项学术成果、长期关注公共事务……可越是完美,越令人警觉。

“这是认知拟态。”

陈医生分析完演讲视频后脸色铁青,“他在模仿真正的批判性思维,但回避所有具体案例验证,专攻抽象概念混淆。

这是一种高级洗脑术,目标不是说服,而是制造怀疑疲劳??

让人觉得‘反正谁都不可信,不如什么都不信’。”

更可怕的是,这种言论正以指数级扩散。

短短三天,全国出现数十起类似演讲,地点精准分布在“初问计划”

试点学校周边,明显针对尚未建立判断力的青少年群体。

“他们在复制‘静默继承计划’的路径。”

知微站在指挥中心盯着地图上的红点,“不再是培养顺从者,而是批量制造虚无主义者??

让你相信一切追问都是徒劳,所有真相终将沦为权力游戏。”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