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明星见大佬,如学生见老师(求月票!)(2/3)
第一步,他授意田昕薇联系五位曾遭平台压榨的独立导演,邀请他们入驻新锐资本即将上线的“创作者公会”
平台??
这里不签卖身契,不限制版权,项目收益七三分成,且允许创作者自主定价众筹。
第二步,他亲自致电教育部高教司一位老友,推动“高校影视创作学分认证体系”
试点。
未来学生作品若在指定平台达到一定传播量,可折算实践学分,鼓励原创。
第三步,也是最狠的一招:他在B站、抖音、小红书同步发起“全民提案大赛”
,任何人提交影视剧创意,经AI初筛+专家评审+大众投票三轮筛选后,优胜方案将由新锐资本投资拍摄,并公开制作全过程。
“让观众决定拍什么”
不再是口号,而是可执行机制。
中午十二点,首期参赛作品已超两万条。
有大学生写的科幻短剧《量子孤儿》,有全职妈妈构思的家庭伦理剧《冰箱里的遗书》,甚至还有一位七十岁老人口述的抗战回忆录改编剧本。
弹幕沸腾: “原来普通人也有讲故事的权利!”
“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创作!”
“求拍《外卖员的一天》,我愿捐一个月工资!”
舆论风向开始微妙偏移。
然而,对手并未退缩。
下午三点,导演林振邦召开记者会,身后站着十余位知名艺人。
他手持话筒,神情悲壮:“我尊重每一位创作者的梦想,但我们不能因此牺牲艺术的纯粹性!
当资本可以用投票决定拍什么的时候,深刻的作品就会消失,只剩下迎合大众的快餐!”
他身旁一位影后级演员落泪控诉:“我花了五年打磨一部关于女性困境的电影,却被平台以‘市场风险高’拒之门外。
现在你们告诉我,要用投票来决定拍不拍?
那和刷流量换排片有什么区别?”
现场媒体哗然。
这场发布会被全程直播,瞬间点燃新一轮争议。
“#艺术不应民粹化#”
冲上热搜,支持者认为深度作品需要专业判断,而非网民情绪投票。
陈秀坐在办公室,看着实时舆情图谱,负面声量再度攀升至43%,且集中在文艺圈核心群体。
孟字义咬牙:“这些人根本不想改变,只想保住自己的话语权。”
“不怪他们。”
陈秀平静道,“任何一个既得利益群体都不会主动让渡权力。
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新规则,既能保护严肃创作,又能打开底层通道?”
当晚九点,他做出回应??
不是发声明,而是上线“双轨制立项系统”
。
在“创作者公会”
平台上,所有项目分为两类: - **大众赛道**:开放投票,前五十名获小额资助; - **深潜赛道**:由五十位行业专家匿名提名,经三轮盲审选出十个项目,给予全额投资与资源护航,确保不被市场淹没。
同时公布首批“深潜评委”
名单:包括三位金熊奖得主、两位茅盾文学奖作家、五位顶尖社会学者……无一人现役任职于大平台或主流卫视。
此举一出,不少中立派开始转向。
豆瓣上有资深影评人撰文:“我一直担心资本主导会摧毁小众精品,但现在看来,陈秀的设计留足了缓冲带。
他不是要消灭专业,而是重建专业的合法性??
不是来自体制任命,而是来自同行认可与透明流程。”
更关键的变化发生在内部。
两天后,原属大米影业的一位制片人秘密约见田昕薇。
他在饭局上坦言:“我们公司每年报审八十个项目,最终能过的不到十个。
不是因为不好,是因为高层只认‘安全牌’。
我想做点不一样的,可没有资源,也没有勇气孤注一掷。”
他递上一份剧本,《锈河》,讲述东北老工业区三代工人的命运沉浮。
他曾提交七次,次次被毙。
“如果你们愿意投,我愿意带着团队集体出走。”
田昕薇当场拍板:“我们不仅要投,还要把它做成‘深潜赛道’开幕之作。”
消息传出,业内震动。
越来越多被压制的创意开始流向“创作者公会”
。
一周内,平台注册创作者突破八万人,其中三千余人来自传统影视公司核心岗位。
而此时,陈秀却将目光投向更深的暗流。
他调出“观澜”
系统对“抵制资本干预文娱”
运动的资金溯源报告。
结果显示,尽管表面由艺术家发起,但背后至少有三家公关公司承接了“舆情维护”
合同,而它们的实际控制人,均与某头部视频平台高管存在亲属关系。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公司在过去三年累计收取超过两亿元“品牌声誉管理”
费用,服务对象清一色为拒绝变革的传统文娱巨头。
“终于找到了。”
陈秀指着屏幕上一条资金链,“他们怕的不是我整顿行业,而是怕观众真的有了选择权。”
他转身对孟字义说:“准备第四步??
AI辅助创作监管。”
“你要动编剧圈的奶酪?”
孟字义皱眉,“那可是水最深的地方。”
“正因如此,才必须动。”
陈秀打开一段视频,是某热播剧的对比分析。
左侧画面播放正片,右侧同步列出数十部小说、剧本的相似段落,红色标注处高达七十六处雷同。
“这部剧编剧月薪八十万,结果七成内容抄袭拼凑。
观众花钱买的是情感共鸣,不是文字盗贼的盛宴。”
他敲下命令: >“启动‘文心镜’系统:接入全国主要文学网站、影视数据库,建立百万级原创语料库。
所有申报立项剧本,强制进行AI比对,相似度超15%者自动预警,30%以上禁止融资与播出。”
政策配套同步推出:设立“原创守护基金”
,每发现一起有效抄袭举报,奖励举报人五万元;若系职业剽窃,追缴全部片酬并列入行业黑名单。
消息公布当日,编剧协会紧急召开闭门会议。
部分老牌编剧怒斥“机器不懂艺术”
,要求抵制新规。
但更多年轻编剧在社交媒体发声:“我们熬秃了头写原创,凭什么让他们抄抄抄还能拿天价片酬?”
一位网文出身的新人编剧直播哭诉:“我写了八年,一本书赚不到十万。
那个抄我世界观的人,靠着改编剧一年进账四千多万!
现在终于有人站出来管了吗?”
民意如潮。
三天后,广电总局官网发布通知:“鼓励行业探索智能化内容审核手段,防范低水平重复与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