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明星见大佬,如学生见老师(求月票!)(1/3)
陈斯成三步并两步的来到陈秀跟前,脸上露出的笑容亦是非常谦逊。
“陈总,魏总,你们好!”
陈秀朝他点了点头,开始前,还是先进行了简单寒暄。
“这次的首映礼,陈导幸苦了。”
“不会...
>“热搜炸了。
‘抵制资本干预文娱’话题三小时内冲上微博第一,阅读量破八亿。
带头的是导演林振邦,他发长文说‘艺术不该被资本绑架’,配图是你那份《文娱产业改革试点方案》的截图??
有人泄密了。”
陈秀坐起身,指尖划过那张模糊却关键的图片。
文档右下角本该加密的水印赫然可见:“新锐资本内部机密?
严禁外传”
。
他冷笑一声。
“孟字义看过这文件吗?”
“只有我们三个知道内容。”
田昕薇回复,“系统日志显示,最后一次访问是从你书房电脑导出PDF,时间是昨晚十一点四十二分。”
陈秀盯着天花板,思绪飞转。
昨晚他合上电脑前,确认过自动加密和离线模式。
除非……有人物理接触了设备。
他起身穿衣,顺手打开家中监控回放。
画面中,凌晨零点十三分,一道黑影轻巧翻过阳台护栏,戴着面具与手套,在书房停留不到三分钟便离去。
巧克力当时并未叫唤??
说明对方带了它喜欢的零食,或是熟悉它的习性。
“专业级社工入侵。”
陈秀喃喃,“不是业内仇家,就是内部渗透。”
他拨通孟字义电话,铃响两声就被接起,背景音嘈杂,像是酒吧。
“你在哪儿?”
陈秀问。
“三里屯,陪一个编剧朋友喝酒。
怎么了?”
“家里进了人,文件泄露。
你现在立刻回来,带上你的技术团队,我要查所有关联终端的流量轨迹。”
“操!”
孟字义声音陡然清醒,“我十分钟到。”
挂断后,陈秀打开“观澜”
系统的舆情模块。
关键词“资本操控文化”
正在指数级扩散,大量营销号同步推送相似文案,情绪导向高度统一:愤怒、警惕、悲情。
更有甚者将陈秀描绘成“数字封建领主”
,意图用金钱重塑整个文娱生态。
一条转发量超百万的微博写道:“当年周守资靠垄断硬件收割用户,今天陈秀想靠资本垄断创作自由!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评论区清一色附和:“支持艺术家的独立尊严!”
“别让投资人决定我们看什么电影!”
“请还文艺一片净土!”
而真正令人心惊的是,这些言论背后,竟有多个原本支持“灯塔计划”
的知识博主悄然改口。
一位知名科技评论人发文称:“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权力一旦集中,再高尚的理想也会变质。”
陈秀盯着屏幕,眼神渐冷。
这不是简单的舆论反弹,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认知战。
敌人不仅掌握了信息,更懂得如何调动公众对“权力扩张”
的本能恐惧。
四十分钟后,孟字义带着两名技术人员赶到。
他们迅速接入书房主机,开始逆向追踪数据泄露路径。
“奇怪。”
负责分析的小李皱眉,“这份PDF没有上传记录,也没有云同步痕迹。
但它确实出现在某个境外匿名论坛,IP跳转了七个国家,最后通过一个伪装成公益组织的推特账号发布。”
“所以不是网络泄露。”
孟字义沉思,“是物理拷贝。
而且对方只拿走了这一份文件,没动其他任何资料??
说明目标明确,只为引爆这个议题。”
陈秀点头:“他们在等我出手整顿文娱,然后把我塑造成下一个周守资。”
“要不要发声明澄清?”
田昕薇视频接入,“我们可以强调这是试点方案,尚未实施,且全程接受公众监督。”
“没用。”
陈秀摇头,“现在解释,只会让人觉得心虚。
他们会说‘你看,他还嘴硬’。”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
天边已有微光,城市还未完全苏醒,但风暴已在虚拟世界席卷千军。
“既然他们想打一场舆论战,那就打。”
他转身,目光如刀,“但这次,我们要重新定义战场规则。”
清晨六点十七分,新锐资本官方公众号发布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介入文娱?
》的文章。
全文未提争议,而是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 一名山区女教师,用十年时间教学生拍纪录片。
作品曾入围国际青年影展,却因无力支付平台推广费而石沉大海。
去年,她申请加入“灯塔计划”
旗下的“乡土影像扶持项目”
,获得十万启动资金、免费剪辑软件授权及院线展映资源。
三个月前,她的新作《山那边》在全国三十城艺术影院联映,票房虽不高,但感动无数观众。
文章结尾写道: > “有人说我们插手艺术。
可当我们看到才华被埋没仅仅因为没钱时,沉默才是最大的亵渎。
> 我们不决定拍什么,我们只是搭一座桥,让那些走不到聚光灯下的人,也能被人看见。”
短短两小时,这篇文章微信阅读量破千万,朋友圈刷屏。
“#被看见的力量#”
登上热搜第三,大量网友自发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创作困境。
与此同时,陈秀启动“反制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