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94章 汉扁壶(2/3)

考古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强的北大估计得排到五六名之后。

也别说是你,换成王三叔,换成你们学院领导,敢不敢说来文研院指导实验,领导什么考古研究?

听话孩子,别做梦了,洗洗睡吧。

但现在,景泽阳感觉自己才像是做梦一样… 脑子里翻江倒海,一路浑浑噩噩,直到林思成和人说话,他才回过神来。

抬头一看,一位铁塔似的壮汉站在林思成面前,腰挺的笔直,刀劈斧削般的脸上露着几丝为难: “林老师,你见谅,老院长亲自交待:让我一定要给您开好车,更要保护好您。”

“老班长,你言重了,我真不需要保护。

真的,这着实有些夸张了!”

老班长,保护?

好家伙… 景泽阳才发现,壮汉其实并不老,也就三十左右。

关键是这身板,关键是这发型… 他倒吸了一口凉气:“方助理,这…这是文研院的内卫(武警)吧,调来给林思成当保镖?”

方进比他还懵。

他倒是记得,他刚到研究中心的时候,有两个警察一直都跟着林思成。

但那是为了办案… 推托不过,给老院长打了电话,老院长振振有词:说林长青交待的,他宝贝孙子要在京城怎么怎么着,唯他姓张的是问… 林思成挂了电话,叹了口气:“那麻烦老班长!”

刚硬的脸上露出一丝笑:“不麻烦!”

说着,林思成又回过身:“景哥,我打算出去逛一逛,你去不去?”

去,谁不去谁傻子。

多少年没碰到过这样的稀罕事了?

哪怕叶安宁一毛钱的好处都不给,他也得跟着看看,再好好琢磨琢磨。

景泽阳猛点头。

“那景哥你别开车了,咱们坐老班长的车,去潘家园!”

“行,去哪都行!”

别说潘家园,去张家界都行… 暗暗转念,四个人上了商务车。

车都开出了院子,景泽阳才反应过来:“等会,林表弟,你说去哪?”

“潘家园!

电视上不是说吗,来京城,要‘登长城’、‘逛故宫’、‘吃烤鸭’、‘逛潘家园’。”

“那全是哄老外的!”

景泽阳直撇嘴,“那地儿就一假货市场,一半以上的物件,还没你和我的岁数大!”

“是吗?”

林思成笑了笑,“挺有名,我就想着去逛逛!”

说准确点:应该是八成以上的物件都是赝品。

其中三成是低仿:大致就是仿的比较像,但多少有点儿破绽,给真正的行家和高手一眼就能识破。

所谓的国宝帮,手里大多都是这一种。

三成是高仿:这一种工艺相对精湛,使用的全是接近真品时代的材料。

比如老瓷土、天然矿物颜料、老木料、老铜料等等。

更能模仿真品的器型、纹饰、釉色、包浆、锈蚀等,细节处理相对到位,破绽极少。

这一种,专用来骗内行,或是眼力不怎么到位的准高手。

还有两成是精仿。

像这一种,用料已不是接近,而是逼真:如特定矿脉的瓷土、特定的古法配方釉料、特定年代的老木料、按古法配比的合金等。

甚至可能“拆老件补新件”



比如把一件老家具拆开,做成同样的几件,更比如用老瓷片做底款。

工艺堪称精湛入微: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复制,更追求复制真品的神韵。

包括磨损、使用痕迹、自然形成的包浆、锈蚀等等。

这一种,专门骗高手。

单主任打过眼,吕所长打过眼,乃至耿先生、徐先生,王老太太都打过眼。

当然,林思成也打过眼。

抛除这些,剩下的差不多两成,才是真品。

而潘家园占地近五万平方,文物书画、文房四宝、瓷器玉器、木器家具,丝布铜币,牙角料器,等等等等摊位近四千个。

每个摊位少算点,现售加库存三到四千,四千个摊位是多少?

差不多全国人民每人能分一件。

再算算,占比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赝品,又有多少?

全球最大的假货市场,毋容置疑。

关键还在于,这两成的真品当中,能称得珍品的十不足一。

其中的九成都只是一些普通日用品,除了年代久一点,基本再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在这儿淘东西,眼力只是其次,运气要排第一位。

运气不好,你逛一个月,可能都碰不到一件好东西。

眼力既便再高,毛用都不顶。

前世的时候,林思成最长的记录是三个月:连逛了三个月的潘家园,没花出去一分钱。

暗暗感慨,车开到了地头。

不愧是京城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人头攒动,川流不息。

甫一踏入,声浪便如潮水般涌来,瞬间裹住了耳膜。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味道,有陈年木质经年累月散发的气味,也有旧书纸张特有的墨香,更有铜器氧化后的金属锈气,更有拥挤的人流蒸腾出的体息。

通道七纵八横,仿佛迷宫,店铺鳞次栉节,无尽无穷。

床单就地一铺,各色物件铺陈其上,就是一方天地。

新出土的陶俑,脸上还沾着干结的泥点,咋看咋像生坑货。

明清官窑的瓷器残片在红绒布上熠熠生辉,摊主正唾沫横飞地讲故事:“老板,你看这款,正儿八经的康熙爷御用”



旁边的摊上玉器如山,仿古珐琅七彩流溢,锈迹斑斑的铜锁、秤砣、烛台随意堆在一起,成捆的字画卷轴斜倚在墙角。

一串串菩提、蜜蜡、玛瑙手串在阳光下流转着油润的光。

霎时间,一股久违的感觉涌上心头,林思成的眼中流露出异样的神彩。

上一世,他在这儿走过眼,吃过亏,更上过当。

当然,也捡过漏,发过财。

三十郎当岁,能在京城买的起门面开的起店,更能办得起实验室和修复中心,其中有一小半的起步资金,就来源于这儿。

一有空就来逛,那八年间除了故宫,就数在这儿耗费的时间最久。

潘家园的每一店家,他都能叫出名字来。

每一条过道,他闭着眼睛能走三个来回。

所以,一来到这儿,感觉跟回了老家一样… 看林思成双眼放光,像是被震住了一样,景泽样撇了撇嘴。

他撇的不是林思成:别说外地人了,包括老外来了,照样被震的一愣一愣。

满地的玉器,满地的古瓷,像极了紫檀木的老家具堆的像是垃圾。

就感觉,进了宝库一样?

第一次来,难免好奇,甚至于震惊。

像林思成这样的,已经算是够矜持了。

至少没一头扎进去,问东问西。

他撇的是这地儿:千万别怀疑,逛完一条道,几十上百个摊位,十有八九碰不到一件真东西。

景泽阳并不怀疑林思成的专业能力:学的是考古,干的也是考古,能被文研院当宝贝一样的伺候,能耐可想而知。

但考古是一回事,搞研究又是另外一回事。

关键还在于这地儿:不怕你不懂,就怕你懂,但又不是最顶尖的那种。

因为外行来这儿,大都抱着“赔少点儿就是赚”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