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294章 汉扁壶(3/3)

的心态,顶多花个千儿八百。

但行家一来,看到好东西难免手痒。

既便很谨慎,但错过这一件,后面还有成件上万件,总能一件能让你掉坑里。

一赔,就是几万十几万。

说直白点:这鬼地方坑的就是行家,故宫的专家来这儿也照样打眼。

景泽阳就觉得,既便是看在王三叔的情份上,也得提个醒。

“林表弟,千万别眼热!”

他老气横秋的叹着气,“在这栽过跟头的老江湖不是一两个,其中就包括王三叔。”

林思成忍着笑:“谢谢景哥,既然来了,先逛逛再说!”

“对,来都来了。

看到喜欢的,花个千八百买个一两件,再多就算了。”

林思成点着头。

空气里混杂着尘土,鼎沸的人声像一层厚重的膜。

四个人穿行在过道旦,方进的眼睛像是雷达一样扫过两旁的摊位。

林思成反倒漫不经心,往往只是随意一瞥。

但只是这一瞥,他已经把摊上的东西看了个七七八八。

玉器是用油炸的,字画是拿烟薰的。

铜器是拿琉酸浇的。

铜钱是埋地里锈的。

一水儿的低仿货。

大致转了十来个摊,方进突的一顿,盯着一口青花龙纹罐。

老板留着山羊胡,穿着对襟褂子,两颗眼珠上上下下的打量。

只是几眼就有了判断:这四位都不差钱。

关键的是都很年轻,同时也意味着舍得花钱。

他眼睛一亮,连忙招呼:“哥几个随便看,我这摊上不敢说全是好东西,但老东西绝对不少。

特别是这几件,刚从乡下收上来的,包老包真…”

方进没搭茬。

因为来之前,林思成特地交待过:你别管老板怎么说,自个看。

他要聒噪个不停,使劲给你吹,那没跑了,那件百分百是假东西。

果不然,一看他不接话,老板悻悻的闭上了嘴,又拿过了几只马扎。

林思成摆了摆手:有他在,方进看不了多久就得问,估计超不过两分钟。

果不然,瞅了一阵,方进把那口瓷罐拿了起来:“林老师,你看!”

林思成接到手中。

罐子很沉,器形很厚,釉面光洁温润,青花蓝中透灰,且隐约间泛着一丝紫气。

乍一看,确实有点儿大清官窑象。

但凑近点,映着太阳再看:青花边缘有梭有角,硬化如刀裁,留白边宽窄不一。

再看纹饰:龙爪像是被抽走了关节,软且臃肿,如发面馒头。

翻过来再看底:大清嘉庆年制。

标准的馆阁体,但过于僵化。

顺着底足用指甲刮一下,边上留了一道白印子。

这一种,就属于高仿。

用的是清中时期的原地产料:景德镇的高龄土,清中后期的国产钴料,坤锰含量过高。

但仿柴窑的成本太高,而且技术不过关,温度和氛围没办法掌控,所以用的是现代的气窑。

由此导致钴料发散过深,强光下会反射紫雾虹圈。

其次,透光率和折射率过高,才给人这种青花边缘过于僵硬,如刀削斧劈一般的视觉感。

但同时,因为温度不够,导致底足烧结不完全,瓷胎密度不足,所以指甲划过去,会留下粉底层。

大致看了看,林思成放了回去:“还行!”

方进顿然明了:东西不对。

要对的话,林思成就让他问价了。

不止是方进听明白了,摊主也听明白了。

而干这一行,讲究的就是一个察颜观色。

他没问哪里不对,更没犟嘴,而是指了指另一件:“老板,看看这一件?”

林思成瞅了一眼,眯住了眼睛:时大彬的瓦当壶?

时大彬是明末清初的紫砂名家,明代著名学者许次纾的茶学巨著《茶疏》,明末四公子,文学家陈贞慧《秋园杂佩》中均有收录。

称时大彬的紫砂壶为“时器”

,并誉为“砂器之最”



第一不好说,但如果给明清时期的紫砂名家排个号,时大彬排前三绝对没问题。

像这样的一把如果上拍,少说也是三四百万。

真时壶到不了这里,既便老板运气爆棚收了一把,也等不到林思成来。

所以,这一把肯定是仿品。

但怪的是,做工很是精制,包浆也很是圆润?

手艺肯定没时大彬那么独特,年代也没有明末清初那么老,顶多清末民初。

但肯定不是现代仿品,而且绝对出自高人之手。

转着念头,林思成拿起了壶。

入手后瞅了两眼,他心中一动:有点像是晚清制砂世家,“宜兴邵氏”

的手艺?

再仔细看,林思成愈发确定:这应该是晚清紫砂八大家之一邵友廷的徒弟,程寿珍的汉扁壶。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