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令堂识我否?(1/2)
“怎么不见刘姐?”
下午三点,余惟跟祁洛桉一行人在机场碰头,除她之外,申羽桐跟经纪人小邓也要同行。
申羽桐也是乐坛这两年炙手可热的歌手,虽然为人低调,但兼具实力和才气,音乐会没道理不请她。...
林默站在颁奖典礼的舞台上,灯光打在他脸上,台下掌声如潮。
他知道,这一刻,不只是属于他的荣耀,更是所有坚持梦想的人的胜利。
余惟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一瞬,目光落在那行字上,久久未动。
窗外夜色深沉,城市灯火渐稀,唯有他这间工作室还亮着灯。
空调低鸣,咖啡早已凉透,桌角堆着几本翻旧了的乐理书和一张《前来》的编曲草图,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修改标记。
他忽然觉得,自己写的不是小说,而是某种隐秘的自传。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经纪人陈屿发来的消息:“明早九点,音乐平台签独家合同,地点定在星光大厦23楼。
另外,《前来》上线十二小时,全网播放破八千万,数字专辑销量已突破四十五万张??
你火出圈了。”
余惟盯着屏幕看了许久,回了一个“好”
字。
他没告诉任何人,其实签不签独家、卖多少张专辑,对他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让他心头滚烫的,是那一万多条留言里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我给爸妈打电话了。”
这才是他写这首歌的初衷。
他合上电脑,起身走到窗前,拉开窗帘。
远处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这座城市依旧喧嚣不息。
可他知道,在无数个灯火背后,也有无数个像他母亲一样的人,在默默守候,在无声支撑。
第二天清晨,阳光斜照进会议室时,余惟已经坐在了谈判桌前。
对面是三大音乐平台之一“音浪文化”
的副总裁亲自带队,阵容堪称豪华。
墙上挂着品牌标语:“听见未来”
。
“余老师,我们诚意十足。”
对方笑着递上合同,“独家版权五年,保底加分成,总金额两千万起步,后续还有全球发行资源倾斜。
而且我们愿意为《前来》和《未来人》制作高品质MV,并推荐至各大电台榜单。”
余惟没急着接合同,而是轻轻问了一句:“如果我不签独家呢?”
全场一静。
副手皱眉:“那我们就只能买断单曲,价格会低很多……您确定要放弃长期收益?”
余惟笑了笑:“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是说,能不能开放非独家授权,但把部分收益捐出去?
比如,成立一个‘青年原创音乐扶持基金’,专门资助那些有才华却没资源的年轻人。”
众人面面相觑。
副总裁愣了几秒,随即笑了:“您是想做公益?”
“算是吧。”
余惟语气平静,“我知道很多人写歌没人听,投稿石沉大海。
三年前的我就是这样。
如果当时有人愿意给我一次机会,或许我能少走三年弯路。”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最终,副总裁站起身,伸出手:“余老师,我尊重您的选择。
我们可以改为非独家合作,但条件是??
由您担任我们‘新声计划’的形象大使,每年评审一批新人作品。
怎么样?”
“成交。”
余惟握手,笑容坦然。
走出大厦时,阳光正好。
陈屿一边翻看手机一边嘟囔:“你不签独家,少赚至少一千五百万……真不怕以后被雪藏?”
“怕啊。”
余惟戴上墨镜,“但我更怕有一天,我妈问我:‘儿子,你现在有钱有名了,有没有帮过别人?
’”
陈屿张了张嘴,最后只说了句:“你真是个怪人。”
当天下午,消息传出:余惟拒绝天价独家合约,转而推动“新声计划”
落地。
新闻标题迅速登上热搜: #余惟拒签两千万合同# #他把钱拿去帮普通人了# #这个时代还需要这样的艺术家吗# 评论区再次沸腾。
有人骂他作秀,说他是靠煽情立人设;也有人力挺,称他是“娱乐圈最后一片净土”
。
一位匿名网友写道:“我在城中村出租屋写了七年歌,没人听。
今天看到余惟说要帮我们这种人,哭了。
原来这个世界,真的还有人在乎‘声音’本身。”
而这股热度尚未平息,更大的风暴已在酝酿。
三天后,日本NHK电视台发布专题报道:《来自中国的双语之诗??
〈未来人〉在日本年轻人中的共鸣》。
片中采访了十几位东京大学生,他们纷纷表示,《未来人》让他们想起了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年迈却仍坚持工作的父亲。
一位女生含泪说:“我以为只有日本人才懂这首歌的情感,没想到它竟诞生于中国作家之手。”
紧接着,东京一家独立唱片店发起“余惟周”
活动,连续七天循环播放《未来人》,并展出歌词手稿复制品。
有顾客留言:“这不是商业歌曲,这是写给时间的情书。”
国内媒体紧随其后,央视文艺频道罕见地为一位网络作家+业余歌手做了五分钟专题播报,标题为《文字与旋律的双重叙事者??
余惟》。
与此同时,一本尘封多年的旧杂志被网友翻出:那是五年前某文学论坛的内部刊物,其中一篇名为《论网文中的现实主义突围》的文章署名正是“余惟”
。
文章写道: > “我们总以为爆款才是成功,流量才是真理。
可真正的力量,来自于那些被忽略的日常,那些说不出口的爱与痛。
如果我的故事能让一个人停下脚步,想起家里的灯还亮着,那我就没有白写。”
这段话被做成海报,疯狂转发。
而在这场舆论浪潮中,最令人意外的插曲出现了。
某天深夜,余惟接到一个陌生来电。
电话那头是个苍老却清晰的声音:“喂,是余惟吗?
我是江临川。”
余惟猛地坐直了身体。
江临川??
华语乐坛教父级人物,三十年前凭一首《山河谣》横扫亚洲,此后退居幕后,极少公开露面。
坊间传闻他曾拒收无数天王天后为徒,一生只带过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如今已是格莱美评委。
“您……您怎么找到我的?”
余惟声音有些发颤。
“听了《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