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94章 武林逸闻(1/2)

第94章 武林逸闻 吴公义乃“吴氏太极拳”

第三代传人,其父“吴建泉”

为“吴氏太极拳”

创始人,其祖“吴全佑”

为一代太极名师,其弟吴公藻亦是富有名望的武术高手。

吴公义本人在20岁时就出任SD省武术总教习,后担任过“上沪精武体育会”

教习,黄埔军校教习等职,三十八岁时来港创建“建泉太极拳社”

,是最早一批赴港的武林中人。

其父“吴建泉”

则是首都体育所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上沪精武会和国术馆教授,还在首都打赢过美国大力士“威廉”

,当时名震一时,是精武精神的代表人物。

其兄“吴公藻”

也相继担任过军队教头、精武会主任、湘省总教习等职,战后太极拳发扬光大,吴氏家族出力繁多,战后诸多知名武师也多出“精武会”

,“首都体育所”



目前,吴公义,吴公藻二人都已经移居港岛,依靠“建泉太极社”

给家人混一顿饱饭。

主要是给华人富商的子女当上门教习,体育老师,陈克夫则是刚刚拿到“远东拳王金腰带”

的白鹤拳传人,属于中西兼习的实战派武师。

眼下的港岛由于战后大批溃败人士移居,文人、武师众多,各派传人皆有,当下出名的吴氏兄弟、未来出名的叶问,一个个都在苦哈哈的打工。

导致拳馆行业有所兴起,文化行业也孕育出“新文化运动”

,大批拳师,文人都在想法设法的出名。

本来陈克夫与吴公义的比武,就是二人为了出头故意炒热度,先是吴公义在接受《中文之声》报纸采访时,大放厥词,表示太极拳实战力强,愿意接受所有中西方拳师的挑战。

随后新鲜出炉的远东拳王陈克夫一看报纸,哇哈,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啊!

当即登报应战!

本来吴公义只是想吹吹牛,没想到,真有不讲武德的人出头,为了家门名声不得不出面应战。

不管事实是什么,市民们大为遗憾的同时,有报社关注到读者对武术的热情,于是专门邀请“金”

、“梁”

前来写作武侠小说连载,顿时报社销量大为提高,武侠小说的时代由此开始。

“嗯。”

猪油仔则道:“有没有兴趣给《东方日报》兼职写小说,一个字一仙,每个月我私人掏二十块给伱。”

“我姓陈。”

陈文统无奈笑笑,早已习惯:“你叫梁先生也行。”

“来,这是两百四十块,一年的奖金拿好。”

他竟然直接就在口袋里掏出一摞港币放到陈文统手中。

何定贤询问猪油仔道:“有没有同他们讲,来报社是写武侠小说,不是当专栏编辑的?”

他前天之所以没有允许《东方日报》的拉拢,一来是《东方日报》给的价钱太低了,二来是《新晚报》作为《大公报》副刊之一更有前景,三来是真不写武侠小说。

大老板不仅花费了五百多块办场面,还包了一百的大红包,阿坤真是跟上好老板!

否则,就要陈克夫进濠江喂鱼!

也有传言是濠江赌场开盘,收数千万,在背后操控拳赛。

事实上,没有文人一开始就想要写武侠小说的,包括“梁宇生”

,“金镛”

个个都是见钱眼开的货色。

“你问他们,如果不用入职《东方日报》,下班兼职写小说行不行,一个字按照一仙来算(一分)。”

此时,他尚未进入公司就见到一个熟悉的肥仔蹲在门口吃包子,见他到来连放下包子起身道:“梁先生。”

以他平时的写作速度,一个月下班时间搞一万轻轻松松,狠一点都能搞三万出来。

甚至传言吴氏太极拳同一位濠江富豪关系密切,擂台摆到濠江就是警告陈克夫不能打赢。

加上猪油仔许诺的二十块,加起来就是一百二十块,价格已然是不低。

“我想办一场拳赛,热热闹闹,家喻户晓的那种,懂乜?”

“你身上当反派的黑点够多,千万别再给自己招黑,不然儿孙很难看的。”

对于将来要上电视的人确实得特别关照下。

他立即把拳赛同武侠小说给关联在一起,不得不说大老板真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

查娘镛摇摇头:“那间小报社又是写狗经,又是要搞武侠小说,没前途的,浪费精力。”

猪油仔很想问问他,拉车脚软不软呀…… 倒是倪坤与阿芸的婚礼已经在上个月办完,有交情的兄弟们都去了。

“嗯。”

何定贤颔首,点起一支烟,甩灭火柴再问道:“找一下建泉太极拳社的吴公义、叶氏咏春拳馆的阿问,还有叫陈克夫的,如果有人,再找个有名,又够会打的来。”

湾仔四位探目都冲大老板面子封红包。

那时吴公义都已经五十余岁正是身体衰老的时候,陈克夫却是三十多岁的当打之年,很不讲武德,但一众报社闻到热点,大肆炒作,最终吴公义在濠江摆下擂台与陈克夫对战,结局是前两局一胜一负,第三局二人破坏规则,乱拳招呼,打成“王八拳”

,裁判最终判“和”



陈文统咬牙答应。

陈文统见他装模作样的哀求,心底却打起算盘,一个字一仙,一个月写一万字就有一百港币。

好像,这个月他老婆还怀孕了?

作为报业人,没有热点就创造热点!

何定贤有心炒作热点把《东方日报》给盘活,自然要先联系“金”

、“梁”

二人,再联系拳师。

查娘镛表情一愣:“真的假的?”

“收了别人钱,不可能不干活呀。”

陈文统心里感慨一声,拾阶进入报社大楼,刚来到办公桌放好东西,打算照旧去给盆栽浇水,同桌对面的查娘镛就道:“刚刚朱先生找你了?”

“当然是假的。”

陈文统笑出声来:“哪里有一字一元的稿费,我先写到天荒地老。”

猪油仔面色惊喜:“多谢梁先生,写完稿子交到湾仔的《东方日报》就行,稿费报社会给你结算。”

只能拿笔杆子,内地资产都被充公的文人拿捏起来更毫不费劲。

其实“金”

、“梁”

、“吴”

、“陈”

四人不给面子都没关系,港岛一大批战后逃难的人里挑不出几个背景适合,文材武材吗!

何定贤满意的道:“记得对待吴师傅、叶师傅用拜帖,要讲礼貌,不然以后是要被人挂上画幕当反派的。”

笔名本来就是文人的第二个名字,一旦出名比真名更具代表性。

猪油仔却搞不懂大老板在担心什么,但也照例点下头道:“知道了,讲礼貌…..”

“写武侠小说哪有写文人茶座舒服,要我讲,我宁愿饿死,我都不会写武侠小说。”

他说完喝一口茶水。

陈文统点头答应,似有些自愧,查娘镛则道:“一个字一仙,价格不错,你家里困难可以写写。”

猪油仔点点头:“我再去试试。”

这场真实发生在1954年1月17日的拳赛,其实关键人物都已经具备,并且都是何定贤可以拿捏的“底层人物”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