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关战役史料下(1/2)
昆仑关战役史料(下) 五、战果分析 据参战指挥官郑洞国、郑庭笈在1983年10月20日完稿的《昆仑关攻坚战亲历记》,后被收录到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原gmd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amp;
#8226;
粤桂黔抗战》一书中,1995年出版,内中对于昆仑关作战的战果,二郑宣称:这是一个漂亮的攻坚战、歼灭战。
说全歼第21旅团是毫不过分的:除击毙该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之外,还击毙了第42联队长、接任中村的代旅团长坂田元一大佐;第21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副联队长生田滕一;第一大队长杵平作;第二大队长官本得;第三大队长森本宫等;班长以上军官阵亡85%以上;阵亡士兵4000人以上。
虽然中国军队伤亡更多,(郑洞国的第五军荣誉第一师1.
3万人撤下战场的时候战斗兵只剩700人)。
但基本干部仍健全。
日军第21旅团已经名存实亡了。
有人还说这是日本战后公布的数字。
(参见:《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一分册第68页。
)真正的日本战后公布资料,例如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战后出版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对于39.
12.
18-40.
1.
6期间在九塘(含昆仑关)附近的作战,只承认前线打得最苦的三木吉之助联队二十天总伤亡率45%。
当然日本战史在己方伤亡数字上一向缩水,昆仑关一役估计也是如此,但至少说明日方资料是不承认四千士兵战死的。
二郑的文章,吹牛最严重的是在击毙日军高级军官,中村正雄是确切的战果,接下来声称击毙的三个联队长级军官——四十二联队长坂田元一,任联队长至40.
12.
01,由安藤忠雄接任。
此后,坂田晋升陆军少将,先后出任第71歩兵团长、第11警备司令官。
二十一联队长三木吉之助,任联队长至40.
10.
15,由原田宪义接任,此后在日本国内任东京陆军少年飞行兵学校教育长、校长,大津陆军少年飞行兵学校校长,并在1944年2月26日死在大津任上。
副联队长生田藤一,1945年4月27日以中佐衔出任56联队长。
怎么可能有日方资料承认这三个人在昆仑关之战中的战殁?
下面三个大队级指挥官,暂无证实或者证伪的资料;但《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上,中村旅团长之下,承认的阵亡军官有第一中队中队长迫田广一,第五中队中队长田村能康;另外提到姓名的42联队大队长松本总三郎少佐,另一名姓东的大队长,以及21联队第二中队长足立半一和第七中队长旭林世履都没事。
以此印证,二郑说干掉的三个大队指挥官也靠不住得很。
王辅的《《日军侵华战争》上总结道:敌第5师团的第21旅团,这次昆仑关一战,是继南口、平型关、忻口、临沂、台儿庄之后的又一次大失败,部队伤亡很大,其旅团长中村正雄亦被击毙,所属第21联队参战人数共1360名,被击毙198名,被打伤469名,下落不明16人,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50;42联队参战人数共860名,被击毙176人,被打伤271人,下落不明的21人,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54(日军统计)[1]。
日军战史称之为:“通观中国事变以来全部时期,这是陆军最为暗淡的年代。”
“中国军队攻势的规模很大,其战斗意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顽强,在历来的攻势中少见其匹。
我军战果虽大,但损失亦为之不少。”
(参阅:《战史丛书.
大本营陆军部》1,第619-626页。
) 六、第三阶段,桂南会战的尾声 第5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并歼灭了第21旅团的两个主力联队之后,本以为可以顺利进军,一举收复南宁。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第21旅团的剩余部队、台湾混成旅团的第一、第二联队仍在九塘至八塘间。
1940年1月1日中午,及川支队数千主力抵达八塘,今村均命令及川少将接替被击毙的坂田元一担任前线总指挥。
第5军向南宁方向继续进攻的第一仗便在昆仑关至九塘间的441高地打响。
攻打昆仑关时荣一师便攻占了高地北侧,日军顽强守卫这高地的南侧。
1日,日军飞机对高地北侧狂轰滥炸,步兵大举进攻。
荣一师守卫高地的一个团加一个营,战至仅剩百余人,但仍坚守阵地。
2日拂晓,荣一师举全部残余兵力反攻,激战一整天,毫无进展,双方仍旧维持原有阵地。
3日,杜聿明调集200师主力及新22师一部协同荣一师继续战斗,战况更为惨烈,双方死伤都极为惨重。
入夜,日军抵挡不住败退九塘,战斗结束。
4日,荣一师因伤亡惨重,奉命撤出战斗移师思陇休整。
第5军继续进攻。
而败退九塘之日军也奉及川源七命令,于4日拂晓放弃九塘撤退至八塘固守。
国军新编第22师进驻九塘。
第5军继续进攻八塘,日军拼死抵抗,战至12日,毫无进展。
而第5军在经过苦战之后,伤亡甚重,人员疲惫,已经不适合战斗,于12日奉命转移至思陇、黄圩、太守等地休整。
攻击任务移交姚纯的第36军接替。
这样,国军第5军正式退出战斗序列。
有人认为这是老蒋保存嫡系部队的举措,其实说不过去。
第5军激战经月,伤亡惨重,本应休整。
而战场上尚有20万中国军队,但这20万生力军上阵却毫无建树,只因日军固守待援,他们才得以维持原来的阵地。
蒋介石于7日飞桂林,10日亲临迁江,与白崇禧、陈诚、张发奎、徐庭瑶、林蔚等讨论下步作战计划。
白提议:乘敌新败,援军未到,倾新到广西的李延年第2军、甘丽初第6军、姚纯第36军、傅仲芳第99军会同第5军等部队,发动攻势,一举收复南宁。
蒋批准了这个计划。
第二天,正当白崇禧发布部署命令准备开战时,返回柳州的蒋致白一封信,推翻头一天的会议上的决定。
这样,白崇禧只好发出改变作战部署的新命令,中国军队全部进入固守状态。
日本方面赢得时间从容部署直至发动反攻。
日本军部被中国军队的攻势震撼,派大本营参谋次长泽田茂从东京赶到广州;第21军于12月29日派军副参谋长佐滕贤了、作战主任藤原五,陪同日军参谋本部作战主任荒尾兴功、中国派遣军副参谋长铃木宗作等到达南宁,但未能改变第21旅团的失败命运。
鉴于今村均企图亲自上阵并以第5师团全力为第21旅团报仇,并打算1月1日与中国军队开始决战,21军军长安藤利吉命令其固守南宁待援:“波集团(第21军)企图将有力兵团调至南宁,歼灭聚集于南宁方面的敌军。
第5师团仍应确保南宁及附近要地,以利转用兵团之###。”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第515页。
)7日起,调往桂南的第18师团(师团长久纳诚一中将)、近卫混成旅团(旅团长樱田武少将)共1.
5万人从广州上船。
10日日本第21军制定《宾阳会战指导方案》,定于1月下旬在以宾阳以南地区决战。
如果没有蒋介石的临时干预,白崇禧趁敌援军未到,全歼第5师团的计划是有可能实现的。
1月14日,近卫混成旅团第4联队3000余人在钦州登陆。
一部千余人于16日在钦县、灵山交界的泗合坳与46军175师524团(团长巢威)激战三昼夜,日军被击毙二百余人,并致使日军整个联队被46军包围。
但日军虽伤亡惨重但主力仍由飞机掩护突围而去。
顺便说一句,这个团在12月配合昆仑关战役的打援战斗中,指挥果断,士气高昂。
该团主动出击,尽管日军有飞机助战,且施放毒气,渡边联队仍被击溃,联队长渡边大佐亦被击毙。
残部逃回钦县,未能及时支援昆仑关之战。
另一路日军台湾混成旅之部队也于1月13日与西路军韦云菘部激战于塘报一带。
但所有日军部队,基本上实现了在南宁周边的集结。
如果执行1月10日乘胜攻击的部署,日军是不可能顺利完成反攻准备的。
老蒋干预下级的军事部署,其后果可见一斑。
而且昆仑关战役胜利所激励起来的战斗热情也因半个月的固守云消雾散,直至1月25日,白崇禧才在迁江指挥所召开军政联席会议,商讨对付日军大反攻的对策。
27日,李济深、陈诚、张治中等也抵达迁江。
会议决定的军事部署为:徐庭瑶指挥第2军、第36军、第99军为中路军,固守九塘、昆仑关一带;以甘丽初第6军为右翼军,向三庄岭方向侧击日军;以叶肇第66军为左翼军,在甘棠方向阻敌(程思远:《政坛回忆》第135页)。
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部署与10日会议决定的部署差了十万八千里!
那个被蒋介石否定的决策,是个乘敌空虚迅速进攻的决策;现在实施的决策,则是被动挨打的防守决策。
以中国军队的实力,灾难已经难免。
更要命的是,白崇禧没有料到日军会采取包抄战术。
23日,安藤利吉中将亲临南宁指挥反攻。
24日下达反攻命令。
27日日军开始反攻:第5师团主力、近卫混成旅团主力、台湾混成旅团主力由今村均指挥沿邕宾公路向昆仑关进攻;第18师团全部和近卫混成旅团一部,由久纳诚一指挥,沿邕江南岸东进,在永淳渡江北上,迂回包抄昆仑关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