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关战役史料上(1/3)
昆仑关战役史料(上) 1939年12月爆发于广西宾阳县境内的昆仑关战役,是中国gmzf发动反攻的决策与日本侵略军当局发动“一号作战”
计划硬碰硬的结果,它其实是整个桂南会战的核心战役。
也是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
归桂系(二号人物白崇禧)指挥的又一战例。
此战为中国军队首次以攻坚战打败日本“钢军”
的光辉战例,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这是一笔浓彩,确实值得后人景仰。
一、日本发动南宁战役的决策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武汉和广州。
但日本非但没有达到迫使中国政府投降的目的,反而遭遇到更顽强的抵抗。
日本军部“南进”
派即认定:必须切断中国对外最后的交通线,以期实现一举解决“中国事变”
的计划。
1939年4月15日,日本海军部《情况判断》认定,仅靠陆军已很难进行内陆方面的大规模积极作战,“在此情况下,由陆、海军协同尽快占领华南沿海的最大贸易港口汕头。
成功之后,即以一个兵团向广西方向###攻占南宁,以切断敌经法属印度支那方面的海外最大补给交通线。”
日本决心发动桂南战役,为的是彻底切断中国抵抗其侵略的最主要补给路线。
据日本军事侦察所得情报,中国获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线即法属印度支那线,仅1939年9月运进中国总吨位14700吨中的12500吨即经此路线,达85%。
6月,日本参谋本部《兵要地志》也强调“一旦进入南宁,以该地为基地,则交通四通八达,远可通往广东、湖南、贵州、云南。
所以南宁――谅山的道路,形成了蒋政权联络西南的大动脉。
为了直接切断它,首先必须夺取南宁。
南宁一旦占领,无须置重兵于东京湾附近即可以完成作战目的。”
(参见:《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一分册,第38-39页。
中华书局1981年版。
) 同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
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日本更急于解决中国问题,以便腾出兵力抢占西方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以配合德、意两个盟国,并缓解德国对其解除了对苏联威胁的不满。
认为:“中国事变的解决之所以如此拖延,是由于苏联和英、法、美对蒋介石政权的支援”
,现在应“藉欧战发生各列强无力顾及中国的时机”
,“解决中国事变”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一分册,第2页。
)4日,日本内阁首相、陆军大将阿部信行发表声明:“值此欧洲战争爆发之际,帝国不予介入,决定专向解决中国事变迈进。”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第493页。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天津政协译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日本随即在南京设立以西尾寿造大将任总司令、坂垣征四郎中将任总参谋长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
,统辖华北方面军、第11军、第13军、第21军。
9月23日,日军大本营发出“准备迅速处理中国事变”
的命令;10月16日,又发出《大陆命令第375号》:“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应以一部协同海军迅速切断沿南宁至龙州之敌补给路线。”
同日,还发出“大陆指第582号”
陆、海军中央协定:“本作战之目的,在于直接切断沿南宁――龙州敌补给联络路线,并强化切断沿滇越铁路及滇缅公路敌补给联络路线之海军航空作战。”
并规定作战时间为11月中旬。
(同上书,第499页。
)19日,西尾寿造下达作战命令,开始广西作战,命令参加作战的部队为:第五师团、台湾混成旅团、其他配合部队、第五舰队(11月中旬改称第二派遣支舰队)、海军第三联合航空队。
其兵力总共约三万人;军舰70余艘;航母2艘、飞机约100架。
日军广西作战的主力第五师团为日本陆军第一流精锐机械化部队,号称“钢军”
。
参加过南口、忻口、平型关、太原、上海、台儿庄、广州等战役,屡次担任主攻任务。
坂垣征四郎原为该师团长,他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后,师团长由今村均中将接任。
可见日本方面何等重视这次战役。
日本认定,切断这条路线将必然使中国丧失抵抗能力,从而可以立即结束在华战争,完成它对中国的侵略任务。
大本营陆军部作战部长富永恭次更宣布:“这是中国事变的最后一战。”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一分册,第39页。
) 二、中国政府的反抗准备 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威茨认为:“战争是从被进攻一方的抵抗开始的。”
如果没有这种抵抗,也就没有战争。
而任何侵略都只是针对被侵略国中央政府的。
如果该国中央政府“不抵抗”
,战争也就结束了。
法国政府不抵抗,于是法国没有卫国战争。
虽然戴高乐在伦敦组织了流亡政府,也只被称为“抵抗运动”
。
据此,斯大林坚决否认法国享有“战胜国”
地位;只是美、英两国强调法国光复以后的中央政府继续进行了对德战争,这才保住了法国的“战胜国”
地位。
中国的中央政府是二战中抵抗最早因而也是抗战最久的,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二战的战胜国。
昆仑关战役爆发前,1939年9月,中国军队击退了日本陆军第11军对长沙的进攻。
10月,gmzf在衡山召开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总结了第一次长沙战役的作战情况,并决策发动新的攻势。
29日,蒋介石在会议训词中宣布:“我们今后的战略运用和官兵心理,一定要彻底转变过来,要开始反守为攻,转静为动,积极采取攻势。”
(《蒋总统集》第1184页。
)会议结束的11月5日,蒋接获了“日本有南犯企图”
的情报,美、英军事情报机关也发出情报:“日本舰队目前在东京湾集结,它说明对南宁的作战已迫在眉睫。”
于是蒋立即从衡山直接飞桂林,为迎战日本新攻势作战斗安排。
但中国军队的准备状况确实混乱不堪:守卫两广海防的是原桂系部队第16集团军,辖第46军(军长:何宣)、第31军(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韦云淞兼)。
总司令夏威对他被调往第11集团军任总司令极其不满,借母丧之机躲在容县老家闹别扭。
新上任的16集团军总司令蔡廷锴又不敢就任理事,于是有关日军进犯的情报无人处理。
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赴重庆开gmd五届六中全会,行营参谋长林蔚则奉蒋之命前往容县吊唁夏威母丧并劝慰夏本人,行营成了空营。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远在广东韶关,没有行营命令也不敢自作主张。
这一系列因素使行营、战区、集团军三级首脑机关形同虚设,这对于大战即临的中国无异一场灾难。
第46军的新编第19师(师长:黄固。
该师于1938年秋组建,大部为民团转成。
)驻防钦县、防城一带;第175师(代师长:秦镇、后任师长:冯璜)驻防合浦、北海一带;第170师(师长:黎行恕)驻防贵县一带。
第31军的第131师(师长:副军长贺维珍兼)驻防桂平;第135师(师长:苏祖馨)驻防大湟江口一带;第188师(师长:魏镇)驻防平南。
这个军事部署是基于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判断日军只可能从广州湾(湛江)登陆北上夺取柳州,不可能冒险夺取南宁而设置的。
由于新编第19师是一支刚组建的地方队伍,武器、训练、士气都极差。
因此,从钦县到南宁可以说基本上无防御兵力。
更加严重的是,白崇禧见广东开平、阳江、阳春、新兴一片富庶地区既无中央军又无日军,如果桂系控制便掌握了广东南路,还掌握更多的出海港口。
于是迫不及待命令第31军加速完成战备,并开进广东上述地区。
防线一下子扩大到上千公里,守备实际上非常薄弱,而且没有纵深防御。
三、战役第一阶段:日军入侵和中国军队抵抗 9日,日本全部进攻部队在三亚港集结完毕。
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亲自到三亚指挥。
13日,舰队从三亚启航。
14日先头舰只抵达北海,以10余舰发动佯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