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昆仑关战役史料上(2/3)

驻守北海的175师一个营,给予日军以回击。

军事当局命令防卫部队彻底炸毁北海市,只是因为指挥北海保卫战的国军第46军175师第524团团长巢威感到日本军并非要在北海登陆,从而避免了北海的彻底破坏。

当晚,日舰停止对北海的进攻,转向钦州方向。

防城企沙、龙门两地各一个营抵抗一天后败阵,日军登陆。

在钦县犁头嘴防守连连长报告新编第19师55团黄廷才团长,他竟然认为这是敌惯常骚扰而已,不必认真。

结果毫无战斗准备的新编第19师所属部队溃败,日军顺利登陆。

战至17日,日军占领钦州、防城,并立即分兵北上。

18日攻新19师师部所在地小董,师长黄固临阵退缩,竟只身逃跑。

(后来该师师长黄固被撤职,黄廷才交军法审判。

)所辖军队溃散,日军继续北上。

而十万大山区土匪组成许多便衣队为日军先导,致使日军加快北进速度,22日傍晚抵达南宁市邕江南岸。

日军登陆后,16日,蒋介石在重庆召见白崇禧,令其不必再参加gmd五届六中全会,立即返桂林指挥作战。

白要求以桂林行营主任资格全权指挥,不须第四战区司令张发奎插手,各军须直接听从行营命令。

蒋批准该项要求,并调其最精锐的第五军等直系部队归白指挥。

白立即电令该军代军长杜聿明,立刻率部乘火车从衡阳赴桂南;又电令恢复夏威第16集团军司令职务,原已任命的蔡廷锴待命。

16集团军立即集结,副总司令韦云菘及指挥所人员19日抵达南宁,各部分别赶赴日军进军必经之地阻敌北进。

白崇禧本人于19日由重庆飞桂林,21日率部抵达迁江,设立行营指挥所。

这样,当日军抵达南宁之时,国军170师22日抵达邕宁、135师两个团23日到达南宁市区、200师第600团24日下午抵达南宁东北的二塘。

另外六个军分别从外省向柳州、宾阳集结。

由于原来的防卫方向错误,这次集结实在过于匆忙,属亡羊补牢之举。

23日日军第5师团在飞机掩护下开始强渡邕江,夜晚,135师405团团长伍宗骏擅自令其所辖404、405两团放弃阵地撤退,韦云菘命令135师师长苏祖馨截回所部,伍宗骏抗命不肯恢复原来的阵地(伍后来被判刑五年),南宁市内正面已无军队防守。

24日拂晓,170师在邕宁与日军激战,上午日军第5师团21旅团之21联队从市区渡江,下午南宁全城陷落。

25日晨,200师第600团在二塘独战日军第21、42两个联队。

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对170师和200师两个团阵地猛攻,国军顽强抵抗。

600团团长邵一之、团副吴其升阵亡。

鉴于战况不利,170师师长黎行恕与200师师长戴安澜决定黄昏后撤退至高峰隘。

虽然未能阻止日军前进,但这是日军自钦、防登陆后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战斗进行了两天两夜。

26日,日本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宣布所有日军组成邕钦兵团,由第5师团长官今村均指挥。

安本人则于27日离开钦州回广州。

日军于26日起,在飞机掩护下猛攻高峰隘,国军尽管顽强抵抗,终于不支,于12月1日失守高峰隘,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

接着暂停进攻,调整部署,双方以昆仑关一线山地为界,暂时对峙。

该处山岭延绵,无论往北往南,均为平坦地势。

昆仑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至少远至宋朝,狄青征南时此处便成了著名战场。

四、第二阶段,昆仑关战役 关北中国军队为白崇禧的桂林行营指挥,参谋长林蔚;辖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参谋长吴石;第16集团军,司令夏威。

统率:第31军(军长韦云菘;辖131师,师长贺维珍;135师,师长苏祖馨;188师,师长魏镇。

)第46军(军长何宣;辖170师,师长黎行恕;175师,师长冯璜;新19师,师长黄固。

)第5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

)之一部。

连同广西教导队独立步兵1-4团,总兵力约六万人。

接着集结来到的除第5军之荣誉第一师(副军长郑洞国兼师长)、新编第22师(师长邱清泉)之外,第5军装甲团、骑兵团、炮兵团、工兵团等全部抵达,当时中国装备最精良的一个军全员上阵;蔡廷锴的第26集团军;叶肇的第37集团军;邓龙光的第35集团军;以及第5军所在的第38集团军亦陆续集结到位。

该集团军司令徐庭瑶,以下第2军(军长李延年);第6军(军长甘丽初);第99军(军长傅仲芳)第36军(军长姚纯);连同辅助部队,共达30万之众。

固守昆仑关及关南的日本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之一部,辖第5师团(师团长今村均中将;辖第9旅团,旅团长及川源七少将;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台湾混成旅团,旅团长盐田定七少将。

)连同海军陆战队(军舰70余艘)、空军(飞机100架)共计约三万人。

后期补充抵达的近卫师团;第18师团之一个旅团;兵员总数约10万人,实际参加战斗总兵力只有4.

5万人。

还在日军刚占领南宁时,白崇禧即要求立即趁日军立足未稳,兵力尚薄弱马上发动反攻。

未获蒋批准后,白要求杜聿明向蒋和军委会提出反攻要求,杜赞成,并于12月1日发出要求电报:“重庆委员长蒋,军令部长徐。

重庆军政部军务司王司长转呈部长何钧鉴:密。

目前侵占南宁之敌,其兵力尚不及两师,此次乘我兵力分散虽侥幸成功,但以交通阻塞,除少数山炮外,其他重兵器及机械化部队均无使用,而补给尤为困难,现我军所处情况则实为相反,故此时我军正宜乘敌孤军深入后援未济之时,集结优势兵力,配合地方民众,迅速(12月10日前)反攻,以击破该敌而恢复国际之重要交通,用敢不揣冒昧,谨申关于攻击前部署意见如下:(略)以上所陈是否有当,伏维鉴核示遵。

迁江第5军代军长杜聿明东午参一。”

(《广西文史资料》第19辑,第12-13页。

) 老蒋疑人也用,用人也疑,可见一斑。

身为最高指挥官的白崇禧,屡奏不准便只好求其下属越级上奏,但也未能如愿。

老蒋迟疑不决,贻误了最佳战机。

所幸日本方面轻敌,在接获汉奸密报,谓南宁昆仑关以北已有十余万国军集结之后,今村均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未予理睬。

而更高层则仍希望继续开展“谋略工作”

,企图策动桂系反蒋,分裂的中国无疑是有利于日本侵略的。

还在八月间,日本驻上海特务机关便派出汉奸做李、白和龙云的策反工作,要求他们倒蒋,日军给予协助。

被李、白、龙云拒绝。

12月10日,今村均发出《致李、白将军书》的通电,表示尊敬李、白治理广西的业绩;此次进攻南宁仅为切断蒋政权的交通线,希望两位将军洞察世界大势,促进日华提携。

如仍执迷不悟夺取南宁,日军南宁驻屯军必胜无疑。

最后告知:“对在南宁战斗中战殁之将军部下4200余名勇士,我军已予合葬于南宁中山公园,郑重供祭,尚乞安心。”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第505页。

) 直至12月7日,蒋突然决定反攻。

8日白崇禧将此决定转达各部,目标是“攻略昆仑关而后收复南宁”

,各部亦开始反攻准备。

中旬,国军集结基本完成。

蒋又派陈诚、李济深监督白崇禧作战,第四战区司令张发奎也由韶关抵达迁江。

15日,白以桂林行营名义发出第一号反攻令。

白崇禧部署如下: 北路军,总指挥徐庭瑶,部第5军主攻昆仑关;第99军第92师绕伶俐圩西进,攻击七塘侧击昆仑关之敌。

西路军,总指挥夏威,部第一纵队(司令周祖晃)攻击高峰隘;第二纵队(司令韦云菘)在南宁南部苏圩集结,阻止敌后增援南宁。

东路军,总指挥蔡挺锴,部何宣第46军向陆屋、灵山破袭邕钦公路;叶肇的第66军攻击昆仑关则翼之古辣、甘棠敌军。

第99军另外两师作为战略预备队。

12月16日杜聿明(此时已任军长)召开第5军团长以上军事会议,布置对昆仑关之攻坚战。

他制定的是“关门打虎”

的包围全歼战术,以第200师(师长戴安澜)、荣誉第一师(师长郑洞国)正面主攻昆仑关;新编第22师(师长邱清泉)为右翼迂回部队,由小路绕过昆仑关,攻占五塘、六塘,打击南宁方面日本援兵;第200师副师长彭璧生率两个补充团担任左翼迂回支队,绕甘棠、长安攻击七塘、八塘,则击昆仑关之外,堵住其退路并阻击援军。

昆仑关守敌为第5师团主力第21旅团的松本总三郎大队。

其第42联队及第21联队在九塘至南宁一线。

中日两军之最精锐部队在昆仑关碰撞了。

今村均的轻敌再次帮助了中国军队,他同日命令第九旅团长及川源七少将率领数千日军奔袭龙州、镇南关(友谊关),这支部队于17日出发,中国军队总攻击时间定于18日拂晓。

18日凌晨,战斗打响。

先是炮战,中国第5军的重炮兵团以及各师炮营同时开火,日本方面除炮兵外,最令中国军人头疼的是上百架飞机的轰炸。

炮火延伸后,第200师与荣誉第一师开始攻坚,至夜晚,荣一师攻占了昆仑关附近的仙女山、老毛岭、万福村、罗塘和411高地;第200师攻占了653、600两个高地,并一举攻占昆仑关主阵地。

19日中午,日军出动飞机狂轰滥炸,今村均派出第21旅团第21联队,由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率领抵达昆仑关阵地,并夺回昆仑关。

其他阵地也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激烈争夺中。

新22师右翼迂回部队占领五塘六塘,其中五塘复被日军夺回,六塘则始终坚守住,在打击日军增援上作用极大,有效地保证了昆仑关战斗。

今村均命令台湾混成旅团由南宁增援昆仑关时,被邱清泉亲率主力堵在六塘激战;杜聿明不失时机命令郑洞国派该师郑庭笈第三团从右翼包围九塘,郑团利用黑夜攻占九塘西侧高地。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