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阿婆门教之各界与诸天(2/3)
“第六他化天”
者,即“他化自在天”
,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色界”
之“色”
即“色质”
,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
梵语“阿迦腻吒”
意即“质碍究竟”
。
一十八天者,“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想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也。
这些都是佛教中所谓的“色界天”
。
“无色界”
即“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
,也就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只能用心去感知而无法用眼睛去观察的东西的“集合”
即“精神世界”
、“能量场世界”
或“微观世界”
。
说心里认为有,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
,凡有四天。
但有“受、想、行、识”
四心,而无“形质”
,故名“无色界”
,即“空无边处天”
、“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非想处天”
四“天界”
。
此外,即便是同属于释迦牟尼佛祖一手创办的“沙门释教”
,经过数千年演变和传承发展后,各分支对所谓的“三界”
也有不同同理解,比如就有不少教派认为是所谓的“三界”
并非天、地、人,乃“断界”
、“离界”
、“灭界”
三种“无为解脱”
之对治道。
“断界”
即“断除九结”
或曰“九种烦恼”
中,除“贪”
以外其余八种烦恼,或曰“断除无明结”
;所谓“离界”
,即“佛修”
们所认为的断离“贪”
之烦恼,或断除“爱结”
;“灭界”
,即谓“断灭有漏善”
及各种“有为”
、“无覆、“无记”
”
等烦恼。
针对除九种烦恼外之其余有漏法,佛经《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大二七·一四八中》中有云:“一切‘行断’,故名‘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界。
’”
佛经《顺正理论卷七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带上都是这么说。
再说了,不同的佛门教派分支,对“三界”
的相似划分,也各自稍显不同,比如“欲界”
就被认为是“地狱道”
、“饿鬼道”
、“畜牲道”
、“阿修罗道”
、“人间界”
以及“六欲天”
之总称,并认为此界中的众生皆贪于“食”
、“色”
、“眠”
等诸欲望了。
“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