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阿婆门教之各界与诸天(1/3)
上回讲到邹君与师父讨论了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增强实力去灭杀“天魔神”
,最后得出结论去洗劫“西天阿婆门教”
方案最妥。
所谓“阿婆门教”
,即“阿泊门教”
或曰“婆罗门教”
,乃“西牛贺洲”
古印度一带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在下界地球凡间,相传此宗教约于公元前七世纪形成,并以崇拜“婆罗贺摩”
即“创造之神梵天”
而得名,以《吠陀》即梵文“知识”
的音译为其最古的经典,主张“善恶有因果,生死有轮回”
之说。
在古代印度社会中,此“婆罗门教”
与那维护统治阶段利益的“种姓制度”
密切结合。
“婆罗门教”
僧侣即“婆罗门”
,在古印度“种姓制度”
中,社会地位居于“刹帝利”
、“吠舍”
和“首陀罗”
四种姓之首。
同时,那些被古“雅利安人”
用武力征服的古印度原住民“达罗比荼人”
作为所谓的“达利特”
,则不在“种姓制度”
框架内,为全社会等级最低的“贱民”
,只能世代为奴并从事卖淫、收尸、掏粪等低贱工作,毫无人权。
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因“佛教”
和“耆那教”
(意即“胜利者之教”
)广泛传播,导致婆罗门教衰落,与公元八至九世纪间进行改革,吸收佛教和耆那教义,发展为印度教。
然而,这些只是“阿婆门教”
在下界地球凡间的变迁史,对于身处于上等界空高维度宇宙界面的“阿泊门教”
来说,却正好反过来,因为它不仅影响了“沙门释教”
和“耆那教”
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而且还演化出了“佛教”
中的“三界”
和“诸天”
。
所谓佛家的“三界”
,指佛家所形容的“三个境界”
,即:“欲界”
、“色界”
、“无色界”
。
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处之三个层次。
因此,又被称作“三有生死”
,或被佛修们称之为“三有”
。
因“三界”
迷苦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
、“苦海”
。
在“佛教术语”
中,指众生所居之“欲界”
、“色界”
、“无色界”
,又或指“断界”
、“离界”
、“灭界”
等三种“无为解脱”
之道,也是“佛学修真者”
所能身处之不同“觉悟境界”
。
不过,不同境界中会映射出不同的芸芸众生相。
在“佛学修真者”
眼中,所谓“界”
,即“界限”
、“区别”
。
其谓“三界”
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
也。
“欲界”
之“欲”
有四种:一者“情欲”
,二者“色欲”
,三者“食欲”
,四者“淫欲”
。
此外,下极十八层之“阿鼻地狱”
,上至“第六他化天”
,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
。
而梵语“阿鼻”
,意即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