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钢-弩(1/2)
第三十八章 钢-弩 太子并没有上过战场。
但是对后勤却非常熟悉。
太子从小就参与政务,处理过很多支援前线作战的事情。
他岂能不知道,锁子甲生产的革-命性意义。
太子甚至觉得,可以将锁子甲的生产放到前线。
给前线战士带上足够的钢料,与拉丝器。
自己编织就行了。
当然了,从内外制衡上来说,是万万不行的。
但是打造其他甲胄,需要专业铁匠,最少是学徒,这样的人,大明都是少有的。
而锁子甲让不是普通人都能生产,而南京城中,有近乎一半都是工匠,都可以来生产这个。
太子几乎看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锁子甲了。
即便这锁子甲在很多方面,比不上札甲,棉甲,新式甲胄。
有甲与没有甲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似乎是因为何夕给的惊喜太过,一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
好一阵子,太子才说道:“何弟,还有什么惊喜给我们看。
一并拿出来吧。”
何夕说道:“只剩下一件了。”
何夕让人将最后一件兵器拿了上来。
一把弩,准确地来说,一把钢-弩。
太子亲自上手,细细打量。
这弩身是钢的,弓弦也是钢丝。
弩身固定在一块硬木之上。
旁边还有一个转轮,是一个上弦器。
太子在何夕的指点之下,搅动上弦器,将钢-弩撑开,上箭之后,一松手。
“崩”
的一声,弩箭破空而出,扎在一根大树上,直至没羽。
太子笑道:“不错。”
比起何夕之前的两种甲胄,这把弓弩,显得不那么惊喜了。
虽然弓弩力道不错,但是比起神臂弩,克敌弩,也就那样子了。
估计在伯仲之间。
唯一有些惊喜的是这个上弦器,可以让士卒省些力气。
但是与火器的威力相比,就差太多了。
不是何夕不努力,实在是中国古代弓弩,特别是宋代的弓弩,那简直是巅峰了。
几乎也到极限了。
何夕说道:“殿下可知道,这弓弩是怎么造的?”
太子给何夕一个面子,说道:“还请何弟为愚兄解惑?”
其实作为太子,他不是太在乎技术细节的。
何夕说道:“直接将钢锭打成钢条,固定在这上面。
至于钢丝弦,与锁子甲的钢丝并没有什么区别。
只要有足够的原材料,足够的工匠,日产数百把并不困难?”
“什么?”
傅友德大吃一惊,他再也忍不住了。
几步上前,将弓弩拿到手,细细观摩一番,也不用上弦器,硬生生一把将弓弩拉开,看着弩身微微变形,这才松开。
说道:“好硬的弓。”
何夕见状,忍不住说道:“颍川侯神勇。”
真是神勇。
造弓弩,是何夕为了弥补库存的选择。
毕竟而今大明武库之中,近万把弓弩全部送出了。
何夕一点也不填补。
觉得有些不负责。
但是之前也说过,弓弩的生产与其他武器生产不一样。
光原材料的积累,就要好几年,而今想要生产,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于是何夕就想到了钢-弩上。
只是打造出来的钢制的弓箭之后,何夕就发现一个问题,没有人能拉得开。
太硬了。
不管是弓身,而是弓弦。
这才绞尽脑汁,加上了上弦器。
也打消了做弓箭的想法,仅仅是打造成为弩箭。
而傅友德硬生生地拉开了,可见傅友德的武力值有多高。
傅友德满脸堆笑,说道:“何秘书,可否将这次拨出的甲胄,全部换成这种?”
傅友德前倨后恭,也是有原因的。
之前说过,弓弩在南方的表现不佳,是因为会开胶。
一旦开胶,弓弦松软,那还不如烧火棍的。
而火药在南方也容易受潮。
虽然可以克服,但是总就是有问题的。
而今傅友德看到一种特别适合南方的武器。
就是钢-弩。
是铁木结构,即便问题太多,水汽太多,也仅仅是容易生锈而已。
生锈这个问题,是比较好解决的。
将士们都会保养武器的。
其次,即便是生锈了,也不会一下子不能用。
不过是替换频率高一些而已。
傅友德南征在即,每天想的都是南征事情,一见此,也顾不得刚刚挑刺了。
何夕说道:“这仅仅刚刚生产出来,一时间恐怕也生产不出来多少。”
太子说道:“颍川侯,你出京之前,能生产多少都会一并让你带走,只是而今一切都定下来了。
临时改易却是不能的。
不过,请颍川侯放心,孤这就去秉明父皇,第二批送往前线的物资,可以加一些新式盔甲与甲胄。”
傅友德说道:“臣代前线将士谢过太子殿下。”
一行人在城外用过午饭。
太子说道:“何弟,跟我回宫吧。”
何夕说道:“殿下,这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这些都是刚刚生产出来的样品。
还没有大规模生产。
还有我对工匠们的承诺还没有兑现。”
太子说道;“你不是收了一个弟子,师傅有事,弟子服其劳,让他当军器局大使吧。
你将事情交给他来办,实在不行,我派几个得力的人手,协助一二就行了。”
“父皇挂念你。
你也在外有一段日子了,父皇让我带你回去。”